常熟人文历史.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3510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熟人文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常熟人文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常熟人文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常熟人文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常熟人文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熟人文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熟人文历史.docx(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仲雍 仲雍(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二代君主。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后称周太王)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称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 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大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仲雍为何又称“虞仲” 以上资料,常熟地方志广有记载,为常熟人所熟知。这里,有一个问题却始终令人疑惑不解:仲雍为什么又称“虞仲”。 仲雍又称“虞仲”,不仅常熟地方志上有,而且许多的古籍上都有记载,如

2、史记微子篇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据汉代班固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虞仲就是仲雍)。众所周知,仲雍姓姬,“虞”不会是仲雍的姓。据古籍载,仲雍的曾孙有一个叫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明吴之世次为:泰伯嗣位于仲雍,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的弟弟被武王封国于周之北夏墟虞(今山西省运城县附近),故称“虞仲”。仲雍的曾孙叫虞仲,仲雍本人为什么也称虞仲呢?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这个考释,庶

3、几解决了仲雍何以又称“虞仲”的疑案,可以说找到了解释这个问题的一种颇为妥善的办法。 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时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时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见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常熟古称琴川、海虞,因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 常熟名胜,首推虞山。虞山之名,因为仲雍。 仲雍又名虞仲、吴仲、孰哉,是商末周族领袖、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次子。 吴地记载:“仲雍、周章并葬山东岭上”。 吴人为了

4、纪念仲雍,就把仲雍的殡葬之地乌目山改称虞山。仲雍墓位于虞山东山岭,迄今已三千余年,是常熟有历史考证的最早古墓。 其墓在虞山公园的山脉右侧,一般就是风水所谓的“白虎”。 但在其后其一高峰,称为“玄武”,左右虽然没有明显的青龙白虎,但是有平地与树林防护,按古代理论也算是“风水”的中等以上了 仲雍墓依山而建,墓门石坊,面临北门大街。 墓前有石牌坊,正面刻“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背面刻“清权坊”,坊旁稍后为清权寺。 二道坊在山坡上,刻有“南国友恭”、“让国同心”两额。 三道坊在山腰间,有石刻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干载名山还属虞”。 墓前有四块石碑,为明清时补立, 正中一块为明崇祯巡按御史路正飞所立“商逸

5、民虞仲之墓”,成为虞山最早的古迹之一,凭吊之人于今不绝。夏禹之前,君位实行禅让制,唐尧传位于虞舜,虞舜传位于夏禹,“天下为公,惟有德者居之,有能者治之”,于是便出现了许多有自知之明的谦谦君子。可惜这种谦让之风让夏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了,夏禹年老时,曾举伯益为继承者。禹死,夏启却夺伯益之位自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 “天下”从此成了一家之私的囊中物。天下也就从此变成了“惟有力者居之”的家天下。为了争夺天下和保全天下,上演了多少阴谋诡计,倒腾出多少金戈铁马,卷扬起多少腥风血雨。异姓别族自然兵戈相向,就是同姓骨肉也是煮豆燃箕,直至父子成仇、叔侄相残。 明初,建文帝就被他的叔父燕王朱棣赶出南京城

6、,逃亡途中曾写下题泰伯墓东壁的感慨: 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 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 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 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吴人纪念泰伯、仲雍,却是因为他们是开发江南,传播南北文化,开创吴国历史的始祖。 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造就了江南的鱼米之乡。 他们还“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传播和发展中原文化。 后世闻名的吴歌,就是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蛮歌、土谣的结合,六朝陈书云:“讴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 为了防御中原候王的侵犯,泰伯率领民众在荆村、蛮巷一带筑起吴城,形成了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的

7、“句吴”国。周灭商后,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君,始建吴国,而后代代相传,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吴越争霸和吴姓后代,锦绣江南渐形于世。 至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始强,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 越绝书说:“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吴,至夫差,计二十六世,且千岁。阖闾之时,大霸” 传到阖闾的孙子夫差时,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 “伍员吹萧乞吴市”、“专诸刺王僚”、“孙子深宫练女兵”、“要离独臂刺庆忌”、“伍子胥筑阖闾城”等名闻中外的历史事件,生动地记载了勾吴立国之后的强盛壮大。 中国有句古话,数典不能忘宗,饮水更须思源,吴人不忘所自 乃有“三让皇位吴泰伯,开化荆蛮种庄稼;兴修水利

8、凿伯渎,立国句吴安天下”的称颂 百世至今,不仅墓前香火不绝,民间犹有许多纪念他们的的节庆和习俗世代沿袭,是可谓虞山圣迹了。2、言偃 (前506-前443 ) 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以

9、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人物故事 据论语、礼记等书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及门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绘过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美境。一次,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两人走到宗庙外面高大的建筑物旁边,孔子仰天长叹。言偃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说: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当政的时代,可心里总是很向往啊!接着他滔滔不绝

10、地向言偃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这在言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言偃后来在鲁国当武城宰时,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啊!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这说明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接着,孔子又

11、问言偃道:你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言偃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对上司拍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这说明言偃很能识别人才,当了官以后,不是专喜听恭维话的。 后世封号 言偃死后得到后人的崇敬,累世不绝。唐代开元八年(720年)他被列为十哲之列进入孔庙而受到人们的祭祀。十九年以后,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迫封为号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封为吴公。元代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

12、后裔中设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代几个皇帝南巡,先后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并赠送御笔题的匾额。 言子墓 言偃墓位于虞山东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墓系一高大的封土堆,现在所存的基道由三座牌坊和一个石亭组成。第一座牌坊面临北门大街,上书言子墓道四个大字。入内有影娥池,上架石拱桥一文学桥。过桥拾级而上是半山亭,亭内有匾,上有康熙题词文开吴会(吴郡与会稽郡)。再上行数十步为三道牌坊,横额石刻南方夫子四个大字。言子墓就在坊后。墓的附属建筑有罗城、祭台、飨堂等。墓道始建年月已无考,据文献记载,在汉武帝时,言偃的十七世孙言成大始修缮祖墓。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常熟县令王?明令昭示保护

13、言子墓,后经历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遗迹 有关言子的古迹,常熟城内还有数处。如东言子巷有言子故居,房屋为清代后期修建。第三进 场上有言子故宅记石刻,第四进有言子像、碑亭。故居中还有墨井一口,又名言公井,它是宅中仅存的言子遗迹,已历二千多年。井旁有湖石一块,上刻隶书墨井两字。据载,并原深十丈,阔三丈,水黑而味甘。但今天已同普通水井无异。井旁原有洗衣石一块,周三尺,但已不知所终。东言子巷口有言子桥和文学桥。学前街文庙东侧有言子专祠,现已修茸一新。大东门外有言港桥。城南五公里处州塘桥东岸有言子故里碑亭,亭广一丈三尺余。亭内有邑里崇名迹,东南钟大贤石刻对联。上述这些

14、古迹,今天尚能看到。还有的古迹则仅留遗迹了。它们是:书院弄有文学书院(后改名虞山书院)。据载,书院颇具规模,中有学道堂,西有言子祠、弦歌楼,西北为射圃,前为渊源池、知津桥等;河东街原有言氏家庙。内有门楼、正殿,弦歌楼,并有专门收藏祭器、遗书的后楼;南门大街有言子阙里坊。这些古迹,我们今天只能从文监察院记载或图画中想象当年的情形了。 记载 言子的言行散见于论语、 孟子 、礼记、 史记等。宋代邑令王?辑言子二卷,后失传。明代侯先春辑文学录,邑令耿桔为之作注,但并未付印。至清代,言偃后裔言如泗搜讨遗佚,编纂成文学录三卷。今有木刻本流传于。 后世影响 言偃为上海市奉贤县所崇尚,以为是其故乡,奉贤的得名

15、就是来自言偃。据说二千多 年前的先秦时期,被后世尊为圣贤的孔子办学兴儒,其弟子言偃学成后,辞官归学。相传公元前444年,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建造了“言子祠”,以表达怀念之情,更彰显后人以言偃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民风。 如今“敬贤、学贤、齐贤”已然成为奉贤市民的行为准则。3、张旭 唐代书法家张旭,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