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34453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设想:(一)对教材的解读,我们在体悟其文字、情感的魅力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应有意识的汲取其写作的技巧,达到学以致用。但高一的学生对于技巧、手法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分不清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等手法术语。关于描写手法曾在上一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写作指导“要有描写意识”中给过一定得归纳。本课也是对前面知识点归纳的再巩固,同时作为高一学生应该加强其对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要逐渐形成一种知识体系。本文的描写手法是很值得学生借鉴的,于是在课堂的开始我提出“找出描写琵琶声的段落,并思考其描写手法的区别”,以此作为1、2、5段整体把握的一根线,也为下面分析指

2、导朗读打下了基础。(二)根据必修四语文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启发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学生的朗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交流诵读体会以准确把握朗读中的感情。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反过来,作品的情感内容把握得越准确,学生的朗读也越到位。教师一定要把朗读作为理解作品的一项重要手段。根据这一建议我明白朗读该是我第二课时的一大重点,教学目标与重点的设置就以朗读为中心,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教学目标:赏析描写琵琶演奏的段落,分析其描写手法,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声中之情”

3、。在朗读中,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中感悟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与诗文的哪些段落对应,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第一课时板书回顾: 时间、地点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送客人(第1段) 叹贬谪之感(第3段) 人物、事件 小序 琵琶女所奏琵琶声 抒身世之悲(第4段)(内容) (第2段) 写作目的(注:第一课时主要是根据小序内容整体把握全文。)二、分析1、2、5段描写琵琶演奏的段落。(一)老师

4、范读朗读的轻重缓急中,初步感悟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二)学生自由朗读问题探讨:三段都是描写琵琶声的,但描写手法上有区别,有怎样的区别?明确:第1段侧面:烘托 (略写)第2段 正面:出场-细节(动作、神态)(详写)序曲-细节(动作、神态) 主曲-比喻 曲终-烘托第3段正面、侧面: 烘托 (略写) (板书)(三)朗读感悟情感通过描写手法的分析,进一步把握朗读的情感,学生试读。方法指导:让学生用掌握的描写手法自主的分析内容学生给出点评分组讨论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1、 第1段:枫叶、狄花,渲染出秋天悲凉气氛,凄婉的调子去把握;而惨别时的“忽闻”琵琶声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此时该是一种惊喜之感,驻足不前

5、。2、第2段 正面:出场-细节(动作、神态)急切的喜悦序曲-细节(动作、神态) 叙平生不得意的低婉主曲-比喻(以声喻声,抓声的相似点揣摩)急雨 急骤(快) 私语 轻微委婉(低) 珠玉落盘清脆圆润(急切喜悦) 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轻快流利) 冰泉冷涩冷涩(悲抑梗塞之感)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裂帛 戛然而止(短促急迫)曲终-烘托(语速放慢,静寂中的回味)3、第3段正面、侧面: 烘托 (凄婉、感伤) (注:加点字是揣摩出的情感)(四)总结:板书: 共鸣仙乐 妙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拓展延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有过在读了一篇文章,听了一首歌后,而泪流满面的共

6、鸣经历? 用笔写下你曾经有过的震撼你心灵的经历。教学反思:(一)范读是必要的,教师的范读是重要的。教师的范读,当然没有名家读的好,但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敢于去读,要敢于把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效果要比听朗读带好,让学生身临其境。我的范读,学生用掌声给予了肯定,这时我很自然的让学生试着根据上节课的初步理解、我的范读自由朗读起来,然后再集体读,效果虽差强人意,我依旧鼓励道当我们真正读懂了作品后就能读的更好,这样自然引到下面的内容根据描写手法的分析进一步来读。这样我与学生就完全融入到一起,我读、学生读、一起读。(二)课堂时间有些仓促。课堂过程中由于在用比喻手法写琵琶声的朗读中所请的朗读的同学过多且有些学生情感羞于释放也耽搁了些时间,最后时间上还有紧。课堂一方面还需精炼同时我认为高中诗词的教学应敢于去用朗读的方式去教学,给学生培养一种有感情朗读的习惯,而不是怕影响教学的进度而不去读,事实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琵琶行第二课时的朗读中我与学生共同体悟出妙文所展示出的仙乐之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