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反思 (1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想画面悟诗情 创诗境品诗味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两首课后反思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车昀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夜书所见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秋风乍起,思乡情浓。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前两句写自然之景,透过一个“寒”字,“客情”之悲凉便开始升腾,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等秋天的景象,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前两句悲情之味下得很足,此诗后两句更为独到。笔锋一转,写生活
2、场景,儿童举灯夜捉蟋蟀,兴致浓郁,巧妙地用欢意反衬悲情,用自然之景的寒凉和儿童生活场景的欢暖作对比,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思乡诗中上品。最让人钦佩的是此诗是王维17岁时所写,十七岁之青春,竟能有如此千古传诵的名篇,可叹其“神”。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做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正因如此,把握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节课,我抓住“想画面”“创诗境”来做文章。回顾研课历程,我主要尝试突破以下几点:一、紧扣题眼,提纲挈领这两首都抒发了诗人
3、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夜书所见笔触含蓄温婉,寄情于景。全诗没着任何思念的字眼,只是描绘了夜晚所见之景,读者要透过景物描写的背后去体察诗人的情感。因此抓住诗题中的“见”字展开教学,层层深入,随着诗人所见画面的不断丰满,蕴藏在诗中的情也越来越浓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情非常直白而浓烈,诗人就用白描的写法,没有任何的渲染,开篇就直抒胸意。这样就抓住诗题中的“忆”展开教学:诗人在“忆”谁?为什么“忆”?怎样“忆”?这样,“见”与“忆”成为两首诗的线索,引领全诗,也奠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紧捉题眼,更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二、声画合一
4、,想象画面之前学生接触到的秋诗都是写景或状物,而这两首诗不同,描写了秋天的情。而体验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就很有难度了。因此在夜书所见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想画面”的方法,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在风声的音效中,在悲伤的音乐中,引领学生去想象“秋风中的梧叶”,“秋风中的江面”,“儿童捉蟋蟀的场景”,调动学生身体的多种感观,较直观地再现了诗人所闻之声,所见之景。再由景悟情,体会景中蕴含之情就水到渠成了。三、创设诗境,品味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极其浅显,然而从直白的语言中体会浓厚的情感,更非易事。三年级的孩子没有离家的体验,更难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因此,在学习第二首古诗时,我大量采用
5、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如:创设“平日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所面临各种生活上的问题,由生活的孤独和艰难,体会诗人需要家人的关怀,继而想念家人。创设“节日里”别人合家团聚的各种情境,让学生体会诗人孤孑无亲,别人越是团圆,诗人越想家,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孩子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搭起了桥梁,学生自然感同身受。另外,此诗引入了大量创作背景及诗人资料,为感悟诗情做了必要的辅垫。四、反复吟咏,读中悟情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词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灵性与意境,以声带情、以形入情。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
6、地地进入诗的境界,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的意蕴,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熏陶。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注重让学生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通过画停顿符号、看手势读、教师范读、指导读、复踏读等方式,教给学生如何读出古诗的味道、神韵、意境,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让学生学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与诗人一起深浸在思乡的情绪中。“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学生只有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情感的体验。如在理解诗人“见梧叶,见秋风”而动客情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
7、想象画面,伴随着音乐,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越是诵读,脑海中的画面越立体,越丰满,才能让学生走进诗境与诗人产生共情。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并没有逐字讲解,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在读中体会“倍思亲”之情。五、教师体态,无声胜有声此课预录之后,反复查看录相,画面上的自己总觉无法直视。夸张的手势,频繁地走动,大辐地摆头,一字一顿的腔调,在录相中暴露无遗,从未如此强烈地感觉一个手势也会让课堂大为逊色,自己的体态是如此不妥。一堂课真是全面打造一个人,从言谈举止,从语气语调,从一颦一笑,从步速步调,都要修炼,都要细细捉摸。体态语言具有有声语言所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和蔼的面容能给孩子以温馨,亲切的眼神能给孩子以启迪,形象的手势能给孩子以感染。教师应该多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将“此时无声胜有声”,“举手投足皆有情”,“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妙意境带给我们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精读课型中的古诗课要重视想象画面,创设诗境,品悟情感,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去想象诗文背后描写的意境,感悟诗文背后的浓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