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33999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信息技术讲座文档.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解读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评价讲解 河北师范大学 周振军基于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者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首先需要培训。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美国的基础教育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断交革之中,但真正大规模的全面改革却始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教育权归地方(州政府)所有,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标准和教科书,

2、教什么、怎样教,地方学区拥有相当的决定权。这虽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但也造成“有些地方对学生要求过低(对部分有色人种学生的要求更低),没有挑战性的作业”等现象。其结果是各州的学生发展状况不平衡,高中毕业生难以满足大学、雇主的需求。前总统克林顿及联邦政府多次强调“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关键之一是,建立一个自愿采用的、挑战性的、全国和各州的教育标准体系。”为了推动和指导课程与评价方面的改革国会和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组织和指导发展新的课程标被和评价标准,前总统乔治布什和50个州的州长们于1989年提出了2000年的教育目标,制订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建立全国及州的教育质量标准和测评

3、标很。(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20世纪中叶,美国的基础教育深受进步主义的影响,强调教育适应生活。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促使中学联结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阶梯,而且中学教育在大变革中走向多样化,教育职能与目标得以扩展,教育内容与方法有很大变动,课程设置不断创新中学数量及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战以后的10年间,美国教育没有太大的变化。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颇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对于美国的领先地位,表明美国在美苏技术和军备竞赛中已处于劣势。这对美国的震动很大,他们认识到自身在人才培养尖端科技方面的落后,于是,又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教育

4、改革运动。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文法的形式要求改革教育制度和内容,大力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学以纠正忽视科学基础教育的弊端。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为提高教育质量,追求学术复兴的重大抉择,它影响了美国二战后的教育发展方向,掀起了“回归传统教育”改革运动。 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课程改革覆盖了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英语、现代外语和社会科学,深入到小学和中学,波及到全国范围的绝大部分公立学校,由联邦政府或大基金会资助,服务于国家的需要。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以地方、州、社区的需要制定课程的习惯。这场运动到上世纪80年代发展成了“高质量教育”运动,相当一部分的州制定了有关法案、大纲和

5、计划以保证学生综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983年4月,“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向美国教育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书。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建议,要求重建教育体制,加强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重视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标准和师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仍在不断调整,但是已不像过去那样否定前期的成果,而是真正认识到了学术素养不强是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传统症结。联邦及各州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以加强基础教育,1991年,乔治布什签发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新

6、世纪美国教育的6条总目标。 1994年美国国会批准新的“教育法案”,新世纪的教育目标增为8项。1997年,克林顿发表长篇讲话做好准备,迎接21世纪,这些都表明美国的基础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结束了其课程发展长期飘摇不定的历史,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 (二)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1983年发表的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建议改革学校课程,设立“国家标准”和“州标准”,提出五项“新基础课程”,即将四年英语、三年数学、三年科学、三年社会研究和半年计算机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1991年公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

7、出了“新的世界标准”,把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五门课作为核心课程。1994年颁布的美国教育法除了继续加强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五门核心课程外,还把外国语和艺术列为核心课程。2重视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美国教育部在19982002年教育发展战略中把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作为改进教育的重要目标,提出“到2001年止,至少50的教师将把高质量的教育技术、软件和信息高速公路与学校课程统一起来”。 3强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1994年,美国国家委员会制定的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优异的期望就把提高公民的能力以及知识、技能、态度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作为两个首要目标,认为社会学科的任务在于帮助培养青年人作为一

8、名具有多元文化、民主背景的社会公民。身处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能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明智的判断。 4重视创造性和开发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大同意识,美国在中学开设了“地球的权利和西方文明的发展”、“20世纪全球研究”等必修科目。美国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缅因州则把创造性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学生毕业离校的学习结果。(三)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1991年,布什总统签署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报告。该报告重申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中提出的美国学校未来教育的六大国标。在此基础上这六大目标是:所有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

9、难备;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要提高到90;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应该学会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课程的内容;每所学校要保证儿童会合理用脑,并为履行公民职责、选挥职业做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征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每所学校都是无毒品和无暴力的、秩序井然的学习场所。这六大教育目标分别对学生、成年人和学校提出不同的要求与努力方向,以捉而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促出要改革现有所有公立学校,使之成为能对学生负责的学校,满足未来21世纪需要的新型美国学校;为已经离校工作的人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建设学习化社区等建议。它侧重从改

10、革旧有学校,建立新型美国学校,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来提供教育机会的均等。作为乔治布什总统的继任者,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教育目标与课程政策的基础上,克林顿总统把帮助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差生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置于其教育改革政策的核心位置。在1993年竞选总统期间,克林顿就指出,美国无论是在教育经费、课程还是教育机会方面都存在“残酷的不平等”,消除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颁布国家教育目标和国家课程标准,而且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94年,克林领在执政之初就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以法令形式明确这一思想。克林顿政府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8岁以上的儿童必须能读会写,12岁以

11、上的青少年必须会用互联网络;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为实现上述目标,克林领提出了一项包括10条内容的计划。其中,涉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内容要点如下:(1)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严格教育标准。(2)州政府组织统一的考试。(3)制定学业奖励措施,改革升级、毕业制度。(4)提高师资质量,奖励优秀教师。(5)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基础教育改革。(6)给以充足的经功保证,改善办学和教学条件。(四)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关注。1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矛盾。课程改革标准是面向全体美国学生的,“全

12、面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的基础文化水平”的确是一个诱人的目标。然而现实中,美国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宾州有的学区人均教育经费可达4000一5000美元,有的则只有1100美元,贫穷地区的高中生大约相当于富裕地区小学生的水平。入学准备、学习障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等问题的解决涉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同等开端”项目、加大对贫穷地区的教育投入,但让这些孩子都享受高质量教育,难度还是相当大的。2教育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纠缠。出于政治传统的原因、政治家们住往喜欢把教育问题和政治问题扯在一起,尽管提出2000年教育目标的“教育高峰”会议是两党联合召开的,但课程改革标准的

13、制订还是经常被攻击为“要给全国的学生洗脑子”、“剥夺地方教育权力”、“干涉别人家庭生活方式”等。3考试指挥棒问题。用新的评价工具来促进新标准的贯彻落实,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可能会使教师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忽略该教的东西。4评价工具的编制问题。如何根据课程改革标准编制评价工具和教材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方面有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例如,仅仅依靠笔试能否检测出学生的科学能力,跨学科的能力又该如何检测等。5新标准和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新标准能否贯彻执行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达标的教师队伍。联邦政府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为此,规定“到公元2000年所有教师都必须接受师范教育并参与发展专

14、业的继续教育活动;都有机会获得为教学提升培养下个世纪的美国学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所有教师都要使用新教学方法、新评估方法和新技术,以便教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如何改造现有教师队伍,用什么方法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国家级教师执照的考试,谁来培训、这些都是各级行政部门费思量的问题。此外,还存在提高标难与“没有饥饿感”的孩子的适应问题、学生课业学习不良时家长的抱怨等问题。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其中规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化举、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等课程。1952

15、年,颁布小学教学计划,规定小学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课程。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的命令,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此期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是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将当时使用的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重编作为第一版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五”计划。从1954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到1956年,这套教材编写完毕并于同年秋季开始出版发行,适用学制为12年制。此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套教材。根据教育部指示,1957年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三)第二次课程改革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小学通用教材。1960年下半年外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的指示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学教材,指导思想是去掉重复、繁琐和脱离实际、陈腐落后和不科学的部分。此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三套教材。这套教材从1961年起陆续出版发行,供实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四)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年,在总结了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中共中央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根据这两个条例,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即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