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337776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 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 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 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 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 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 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 流通标准化。目前,

2、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 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 A.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Hsiao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 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 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26.3 万亩,占全国的40%。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 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

3、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 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 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 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 述,并提出防治措施。1. 黄芪病害1.1黄芪白粉病1.1.1症状 黄芪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夹果。罹病初期 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每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 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叶片和茎干同事受害,则植株 枯萎死亡。112病原 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属子囊菌亚

4、门白 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1.1.3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岁病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56月 在适宜条件下,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首先感染2年生黄芪植株, 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8 9月病情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重茬 或者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 施用氮肥过多,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1.1. 4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实行轮作。田间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带 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忌连作,尤其不要与豆科植物连作。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注

5、意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药剂防治。在黄芪白粉病易发地区, 可在播种期没667m2施用70%敌克松粉剂2Kg加入适量细干土撒入畦内,轻耙使 之与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 2000倍液灌根,有较好的效果。发病期可用25%粉锈宁WP800倍液、50%多菌灵 WP500800倍液、75%百菌清WP5006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 硫磺SC200倍液喷雾防治。用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710 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 2黄芪根腐病1.2.1症状 为害黄芪植株的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长点

6、萎蔫,随 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株怔住萎蔫,最后全株叶片脱落、枯死。发病后期,植 株侧根腐烂,极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及主根上有红色条斑或纵裂,根部及茎部 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1.2.2病原 普遍认为该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镰抱(Fusarium solan) 其次是串珠镰抱(F. moniliform?、木贼镰抱(F. equiseti等。属半知菌亚门 真菌。1.2.3发病规律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 耕作活动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 侵入。地下害虫、先抽个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 土壤黏重地块易发病。4

7、月中旬发病,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 病,植株常成片死亡。1.2.4防治方法 选择砂质土壤种植。黄芪为深耕性药用植物,要求土壤 有较好的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地面不积水,控制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 切忌唉黏土地中种植。进行轮作,实行条播或高畦栽培。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线虫。种子处理。播种种子用温水浸泡6小时,然后用种子重量4%的50%多菌 灵WP拌种,晾干后播种,可降低苗期发病率。拔出病株。齐苗后,田间随时 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并用50%多菌灵WP800900倍液浇灌病穴。防治病 害进一步扩展蔓延。2. 黄芪害虫2.1豆荚螟2.1.1分布与为害 豆荚螟(Et iella zi

8、nckenella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钻蛀性强,以 幼虫为害豆荚,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直接影响引起经济 产量。2. 1. 2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10 12mm ,翅展20 24mm ,触角丝状, 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变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8mm,背面紫红 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均明显,蛹长910mm,黄褐色,背有白 色丝茧。2. 1. 3发生规律 豆荚螟在国内从北到南每年发生28代,甘肃中部每年 发生45代

9、。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56mm深的表土中结茧越冬。 越冬幼虫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在豆荚上产卵,卵孵化后蛀入荚内为害。黄芪 开花结荚时,与豆荚螟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期相遇,从而造成危害。成虫昼伏夜 出,有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喜温怕湿,高温干旱时发生严重,低温多雨则为 害轻。黄芪幼荚期与成虫产卵期相吻合发生重,结荚期长及豆荚多毛的品种受害 重。2.1. 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合理安排黄芪种植布局,避免与豌豆、大都 等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苕子等豆科绿肥连作或间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 效果更好。及时翻耕整地或除草松土,消灭越冬虫源。调整播期,使开花期、幼 荚期避开豆荚螟成虫盛发期。在

10、成虫盛发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入荚前,选 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药剂有2.5%溴氰菊酯EC3000倍液,20%杀灭菊酯 EC300040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敌敌畏EC,或50%杀螟松EC1000倍液喷 雾。生物防治。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潮湿时可施白僵菌粉(干菌粉7.5Kg/hm2 加细土 75Kg)。在成虫产卵始盛期释放寄生蜂效果也很好。2.2中国豆芫菁2.2. 1分布与为害 中国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为鞘翅 目芫菁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除能为害黄芪外,还能为害豆科作物及甜菜、 马铃薯等。成虫取食叶片形成缺刻,尤其喜欢幼嫩叶片,严重时可将成

11、片的黄芪 叶片吃光。22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2mm,体黑色,被黑色稀短毛。头部后方两侧 红色,十分明显,额中央有一块红斑。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纵 纹,沿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均镶有白色短毛组成的白边,中缝白边比侧缝白边 窄。1龄幼虫头黑褐色,24龄幼虫胸足短,无爪、无尾须,形似蛴螬。5龄幼 虫形似象甲虫,6龄幼虫又形似蛴螬。2.2.3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6月中 旬前后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为害。成虫有群集性,能短距离 飞行,爬行力强,好斗。6月底至7月初产卵,卵产在受害植株附近土中。22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季翻耕土壤,把越冬幼

12、虫翻到土表冻死或 被天敌杀死。实行豆科作物与其他科作物间轮作,有条件时可进行水旱轮作,降 低冲口基数。化学防治。成虫盛发期,用2.5%溴氰菊酯EC20002500倍液, 20%氰戊菊酯EC30004000倍液,50%马拉硫磷EC1000倍液喷雾。2 3黄芪种子小蜂2.3.1分布于为害 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sp.)为5种广肩蜂科的 混合群体,其中内蒙黄芪小蜂(B. mongholicus Fan et Liao)和黄芪种子小蜂 (B. Huonchei Liao et Fan)分别为内蒙和北京两地的优势种。雌虫用产卵器 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为害黄芪嫩子,仅留种皮。黄芪种子被

13、害率一般为10 左右,严重时达 50以上,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黄芪 种子及药材的生产。2.3.2形态特征 以内蒙黄芪小蜂为例。体黑色,长2.43.0mm,翅基片黄 色。雌性触角索节5 节,前翅痣脉等于或长于缘脉: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 器向后平伸,第一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雄性腹部小圆筒形。2.3.2 发生规律 黄芪种子小蜂虽种类复杂,但它们的习性基本相似。成虫 产卵于种皮下,幼虫孵化后蛀食种子,并在其中发育、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种 皮脱出,并留有直径约 1.5mm 的羽化孔。每粒种子内仅 1 头幼虫,每头幼虫只为 害 1 粒种子。越冬成虫 5 月中下旬在蒙

14、古黄芪上出现,6 月上旬为发生高峰,6 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高峰期。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种子成熟,大量成虫从田间或 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以后转移到膜荚黄芪等生育期较晚的植物上产卵为害,可 继续发育12 代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233防治方法 栽培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和冬季清洁田园,选用抗虫品 种。物理防治。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工作,除去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 药剂防治。在盛花期及种子乳熟期各喷 1 次 40乐果 EC1000 倍液,50%辛硫磷 EC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以杀灭大量羽化的成虫。24 蝼蛄241 分布与危害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发生的主

15、要有东方蝼蛄 (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 和 华 北 蝼 蛄 ( G unispina Saussure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蝼蛄为多食性害虫,成、若虫均喜 食各种药材种子和幼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根茎,被害部常咬成 乱麻状,使幼苗凋枯死亡。蝼蛄活动力强,善爬乱窜,常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 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242 形态特征 成虫体纺锤形,黄褐或黑褐色。头小,触角丝状;前胸背 板发达,呈卵圆形。生有一对强大粗短的开掘足。前翅短,仅达腹部的一半,后 翅扇形,长大,折叠于前翅之下,超过腹部末端,对较长的尾须,若虫

16、与成虫 相似。2 4 3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约3年完成1代。东方蝼蛄在华北、东北和西北 地区约2年完成1代。两种蝼蛄均以成、若虫在冻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 层中越冬。次春随气温回升,开始上升到表土层活动。地表出现大量弯弯曲曲的 隧道,标志着蝼蛄已出窝取食。春播作物苗期及秋播作物播种和幼苗阶段,为蝼 蛄为害高峰。蝼蛄昼伏夜出,以晚上 9-11 时活动最盛。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和 趋化性,对具有香、甜味的物质趋性强,嗜食煮熟的谷子、棉籽和炒香的豆饼、 麦麸等,对新鲜马粪及未腐熟的有机物也有一定趋性。华北蝼蛄喜在植被稀少的 盐碱地或干燥向阳的渠旁、路边、田埂产卵,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 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砂壤土产卵。24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药材收获后及时翻耕以减少虫源,不施用未 经完全腐熟的有机肥。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