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摘要: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 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 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读味”主要 包括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 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品味”主要包括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表达效果;“写味”主要包括词语积累,语段积累以及语言的运用。关键词:语言教学;“读味”;“品味”;“写味”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
2、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一一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对于不同教师来说,“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 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 什么是“语文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 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换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 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 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 是语文的根本属
3、性。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 到语言教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 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淑湘 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阅读 (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一)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 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
4、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 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 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 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 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教师是这 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 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 及待长出来的。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朗读。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 点吗 ?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
5、”后,通过 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 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 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 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将“探出”与“伸出”进行比较,都是在教学 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 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 高。(二)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感受,句与句之 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做到口 齿清楚,发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标点符号读
6、出句间不同的 停顿。这样,可增强语言的正误感。然后力求学生读时达到通顺流畅,能读出各 种语气和语调,这样,可增强语言的畅达感。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就是畅达感的培养。(三)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情味感是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读培养语 感,就必须训练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文句的思想内容读出语句的感情。第一小学王语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 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读时,教师 通过激发学生对小鹿的喜爱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愈发深
7、刻。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选出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 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 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好。(四)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形象感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受。还主要指对语言 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受。对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会把眼前的文字内化为 鲜明的形象,并激发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蕴的思想 感情。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首先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心情 的句子后进行出示:“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
8、操场上一圈一圈地 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学 生找到“忧伤”,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 的忧伤,找到后读一读。通过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先是因为失去外祖 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进而因为感慨时间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产 生忧伤的那个男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 形象的。需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进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氛 围,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 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即帮助学生变
9、课文中的文字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 像,变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图景为文质兼佳的文字。重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实 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一)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理解语言是积累语言和 运用语言的前提。 有效积累, 灵活运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标准, 学生在习 作当中词汇贫乏,表述不清其实就是学生对词汇没有真正理解,对阅读者来说, 已经掌握的词语, 如果不能放入具体语境转化为文意, 是难以感受到它所传达的 思想的。如在赵老师教授的自然之道一课中,对于“愚不可及”一词的理解,老 师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指导
10、学生抓关键词“及”,通过字典中“及”的解释即比 得上,初步理解了“愚不可及”的字面意思是: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在这里教师 明确地介绍了解词的一种方法, 即抓住词语当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 在初步解词 的基础上,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词语的表面意思上, 而是随着课文内容理解的推进, 用课文中的事例进一步解读什么样的行为才是 “愚不可及” 的,让学生对词语有 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笔者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教学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联系 生活实际:回想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愚不可及”的事情。第二步用自己 的话说说课文中“愚不可及”的事,要求不能使用这个词,但把意思说出来。借 助以往的生活经验把文字进行还原。
1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体验、 有形象、有情感、 有感悟、有运用,所有的一切以感性的方式读懂这个词的形象、情味,使其成为 他们思维中的一个鲜活元素,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和灵活运用。(二)体会表达效果体会文本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语句的表达效果、以及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展开。在引导体会词、句、修辞的表达效果时,针对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通过比较不同,发现表达效果的差异, 进而体会文本中表达方式的妙处。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词语表达的准确性、鲜明性、简洁性、生动性、 新颖性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体会。 以表达的新颖性为例, 在讲授 美丽的小兴
12、安 岭时体会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师引导学生 体会“抽”,可以换成为“长”“发”等,可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的情景, 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 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这种表达让人 有耳目一新之感。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指体会一些特殊句子的表达效果。无谓句:一般用来表示赞叹。 如:迷人的张家界, 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迷 人的张家界),教学中先让学生试着把它变成有谓语的句子: “迷人的张家界 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然后让学生分别朗读体会, 通过朗读学生体会无谓句
13、 的使用,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张家界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连动句:有几个谓语是动词及其附属、连带成分构成的句子教连动句。如: 一个好心肠的老伯伯走过来问小姑娘: “孩子,你在等谁呀?” (在金色的沙 滩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如果在“ , 走过来”和“问小姑娘 , ”之间加 上逗号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学生明显感到连动句可以使动作行为显得 更加地紧凑。转述句:转述句的使用可以是使句子显得简洁流畅。如:他告诉我,他学画 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 吃饭,忘了回家。(鱼游到纸上)不用冒号和引号,语言也显得干净利落。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对修辞手法,我
14、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 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 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 所以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应将注意力转到体会表达效果上来。 以比喻句为例,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采用对比的方式 帮助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首先出示句子: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 黄的叶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 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鼓励学生发现不同,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句将没有见过的银杏叶的样子比喻成熟知的一把把小扇子,使文字的表达更加的具体、形象。三、“圈点批注、摘抄书作
15、”的“写味”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写味,首先要被提及的就是“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成就了写作,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 的积累方法和习惯,阅读教学应该通过针对性的圈点标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积 累。(一)词语的积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高不高,主要是看他掌握词汇的多少。因为词汇不丰富, 思想感情就不丰富;词汇不丰富,就无法表达思想感情。在赵英老师教授的自 然之道一课时,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刻画小海龟小侦察兵身份的相关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等词语,在初步归类的基础上,老师进而鼓励学生在自己 的词库里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词语,学生列举: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等词语, 通过
16、一个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类积累,还可 以帮助学生模仿作者的具体说法,生成自己的作文话语。再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 时间赛跑一课指导学生找一找要珍惜时间的词语, 找到后读一读再写一写,这 些都是有效的积累方式。(二)语段的积累朗读和背诵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途径,语 段的积累离不开背诵,虽然熟读成诵,但如果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背诵必然 事半功倍。如第一小学王璇执教四年级颐和园一课时,首先用波浪线划出表 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理清了语段的脉络。 进而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朗 读领略了长廊之美,再鼓励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背一背。背诵积累是建立在理清脉 络,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使背诵显得水到渠成。边看图边背诵将抽象的文字与形 象的图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背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