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33263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YW-09-01-000导学案编写人: 陈辉利 审核人:王德红 编写时间:2010-3-14【三维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4,感受、品味诗歌意境,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重点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法指导】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

2、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2,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3、。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3,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基本要领: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

4、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感受韵律,品味语言。4,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 朔漠( ) 省识( ) 环珮( ) 暮砧( )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学习过程】秋兴八首(其一)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5、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

6、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做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二 自读感悟1、这

7、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首联 “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3、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5、尾联 “暮砧”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慨,而他感慨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咏 怀 古 迹(其三)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

8、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本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 找出其中表明诗眼的词语3. 昭君怨恨什么?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说明。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

9、那写的是什么?目的何在? 6.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7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登高1、 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

10、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 学生自读感悟(1)本诗前两联为一

11、层,后两联为一层,试归纳前后两层的大意,并分析本诗在押韵和对仗上有什么特点?(2)第一层怎样描述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意境?(3)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4)诗人老病孤愁之感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5)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6)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方法总结】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12、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当堂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二读下面两首诗

13、,回答后面的问题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两首诗写了什么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杜诗和王诗对项羽之事各是什么态度?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两首诗在技巧上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

14、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参考答案】秋兴八首: 1,意象:玉露/枫树/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暮砧(意象凄凉) 感情:思念故园的情怀。2、“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4、离蜀历经了两秋,想起过去的日子,不禁流下眼泪;如今飘零在旅途,想念着万里之外的故园。给人的感觉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