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桩检测方案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碎石桩检测方案A(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石背路市政工程 碎石桩检测方案 桩 基 质 量 检 测 方 案厦门中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年 月 日- 6 -碎石桩检测方案1、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石背路市政工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坂田街道中东部,全长约1.325公里。起点坂雪岗大道向东延伸经杨美路口至吉华路相接,地貌上属于松回填土。地基处理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处理范围:起点K0+475左幅拓宽段及K1+195终点,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40kPa。2、检测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2、(JTG F10-20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图及施工方案等3、检测内容与检验频率3.1检测内容: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检测桩体承载力。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桩体进行竖向静力载荷试验。3.2载荷试验: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碎石桩总数的5控制全数检测,不足1000根桩的地段,不少于3点;本项目按照龙岗质监站 “工程质量检测备忘录”要求为1%抽检的频率而编制本方案。3.3桩位间距:车行道1.2m1.2m,人行道1.3m1.3m呈梅花状布置。3.4碎石桩总量:5975根。3.5压板覆盖桩数:三根,采用压板为2.5m*2.5m。3.6检测吨位:2.5m2.5m14T/
3、m22倍=175T。复合地基检测部位及数量序号里程桩号检测点号检测点所覆盖桩号桩径mm桩长检测点压板规格承载力特征值kPa备注1K0+0301B-26、B-27、B-285009.5459.5642.5*2.5m140左幅车行道2K0+0902A-221、A-224、A-22550010.34510.6892.5*2.5m140左幅人行道3K0+1503B-405、B-410、B-4115003.9333.7592.5*2.5m140左幅车行道4K0+2304A-655、A-658、A-6595008.8148.8402.5*2.5m140左幅人行道5K0+2305E-75、E-93、E-92
4、5008.8148.8402.5*2.5m140右幅车行道6K0+2356E-134、E-149、E-1505009.72910.922.5*2.5m140右幅车行道7K0+2807D-50、D-51、D-5650011.77411.7922.5*2.5m140左幅车行道8K0+3308C-190、C-193、C-1925008.2158.4072.5*2.5m140左幅人行道9K0+3859D-573、D-574、D-58150010.76410.7882.5*2.5m140左幅车行道10K0+46010C-564、C-569、C-5705006.4936.5072.5*2.5m140左幅车
5、行道11K1+21011C-209、C-232、C-23350010.72811.1242.5*2.5m140车行道12K1+23012C-496、C-497、C-51650012.31012.2942.5*2.5m140车行道13K1+25013B-134、B-136、B-13750012.00311.9862.5*2.5m140右幅人行道14K1+27014A-160、A-163、A-16450011.89411.6832.5*2.5m140左幅人行道15K1+29015C-1236、C-1235、C-126050011.41611.4002.5*2.5m140车行道16K1+29516D
6、-184、D-183、D-17750011.4002.5*2.5m140支路车行道17K1+29517D-39、D-38、D-3450011.4002.5*2.5m140支路车行道18K1+30018A-250、A-256、A-25550010.77710.7772.5*2.5m140左幅人行道19K1+31018B-282、B-283、B-28450011.10711.0932.5*2.5m140右幅人行道20K1+32020C-1638、C-1655、C-165450011.01311.0062.5*2.5m140车行道合计(处)20本工程碎石桩检测数量20处共60根桩,具体见附表及附图(
7、桩位布置图)。4、检测时间 对于饱和软粘土地基,28天后进行检测; 对于砂土、杂填土地基等,7天以后检测。5、现场检测要求桩体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桩体和桩间土进行竖向静力荷载试验,反力使用堆重平台,加载采用液压千斤顶分级加载,其中单桩竖向荷载试验要求如下:5.1 检测目的: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5.2 位置:砾石桩桩体中心位置;5.3 设备:5.3.1 静力载荷试验仪、5.3.2 液压式千斤顶5.3.3 钢性承压板(现场载荷板,桩间土用6.25平板,单桩承压板用圆板,面积为桩的截面面积0.196)、5.3.4 精密压力表(精度不低于0.4级)、5.3.5 堆载
8、体;5.4 标准:加载等级不小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值的2倍;5.5 现场操作方法:5.5.1试验加载量为承载力特征值140kPa的2倍,加载分级进行,分级载荷为最大加载量的1/10,第一级取分级载荷的2倍。5.5.2每加一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隔30min测读一次。5.5.3相对稳定标准:从分级载荷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施加下一级荷载。5.5.4 终止试验: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
9、用下沉降量的5倍;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5.5.5卸载按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分级加载量的2倍,每卸一级,维持一小时,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卸载至零后,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3小时,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 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10、 对于某级荷载作用下24h未达到相对稳定的,取前一级荷载值。 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得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 当按上述判定标准无法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极限值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6、检测结果在检测实施过程中,保证检测及时和反馈结果及时,每次检测完成后,24小时内向业主提交检测报告(简报),并在7天内向业主提供完整、真实、齐全的检测报告书,各检测报告将检测数据汇总、分析,保证在每次完成检测3日内提交临时检测报告,全部检测工作完成
11、后,在七日内提交汇总的检测报告(一式四份)。 7、检测异常处理 在检测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委托方。7.1 不合格桩的判定方法 对于区段,以抽检覆盖3个单桩所控制的路线长度为最小评定单元;对确定为不合格时,则对该处附近采用双倍检测。7.2 不合格桩的处理经过检测,发现复合地基承载力小于设计值,加大该区域动态监测数量,根据业主要求:当判定属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应在不合格桩周围补做4根,当判定为区段不合格的,要求施工单位在该区段范围内按原数量一倍补做。分段长度按300-500米控制,普通段取高值,特殊段落取低值。8.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制定以下质量、安全保证措
12、施。8.1现场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文件和业主批准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保证检测仪器在标定周期内,精度满足规范要求,仪器运行正常;检测记录由专人负责并做好备份,由其它检测人员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测报告的内容齐全、分析合理、结论准确。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检测人员相对固定;仪器的管理采取专人保管,专人负责;检测设备、量测仪器、传感器等各种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测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各检测项目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检测项目实施细则;检测数据均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后方可上报;检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现场检测的相关信息采用专门表格记录,全部实行表格化管理。表格签
13、署齐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8.2安全保证措施人的安全:检测人员进场前,进行安全培训。让每一位检测人员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思想,进入施工现场遵守安全规定,配戴安全防护工具。设备的安全:设备主要包含检测设备及其配套设备、交通设备等,设备的安全是测试工作的基础,确保运输过程设备的安全,确保检查设备能够在现场正常运行。避免设备在过低的温度、湿度下运行,避免设备淋雨,或被水浸湿,避免设备受到过度振动,避免暴晒,避免雷击等。数据的安全:对与纸张记录的数据及纸张资料要保证清洁并避免油污及其它污染。对于采用计算机的储存检测数据,要及时做好备份并做好储存位置的说明,避免数据丢失和混乱。交通的安全配备有经验
14、的驾驶员,配置越野性能比较好、车况良好的越野车作为检测的交通工具。严禁在弯道超车、严禁酒后驾车。驾驶员在驾驶前应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驾驶。8.3人员职责 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测人员、协调仪器设备及材料管理、进行报告审查;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方案以及报告的复核检测人员负责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现场使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熟悉与工程相关的验收规范、设计规范、施工规范,以及相关的检测技术规范,负责现场检测的准备及检测工作;记录人员负责记录检测现场的检测环境情况、使用仪器、参加检测的人员、检测的工程及其所在位置、记录测试数据或电子数据存储的位置等; 复核人员对原始数据及检测数据逐一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报告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写由检测人员编写。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