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330577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因此,它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习惯成自然就表明了习惯对于人的行为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是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语文学习中,学习习惯很多,具体展示如下: 一、预习的意义 谈到预习的意义,叶圣陶先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一文中谈到: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参考各家之论,结合自身体会,将预习的意义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学生步入初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中学语文教

2、学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只是为听老师讲课和课上进行学习做准备。如果课前能够预习,就能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加自觉性。首先,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对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可以大体上有个眉目,对哪些地方不够明了,哪些地方把握不准也心里有数。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课,在课堂上就轻松多了。其次,由于熟悉了学习的内容,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上课就有了方向,带着这些问题去学,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哪个问题是关键,心中都比较清楚,学起来就比较自觉了。再次,预习要通读课文,这样就可对课文先有个整体的认识与感受。因为每一篇文章

3、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文章的许多内涵都是通过整体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也只有从整体上加以把握,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容。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只有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可以事前扫除一些学习的障碍,如对课文哪些地方不了解,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和内容等,自己想法弄懂弄通,通过预习对学习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样,到了课堂上就可以从容不迫,主动地听讲,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在这种状态下去听课,效果自然就好。 (3)可以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各科教学的一项主要目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十分迅速。有人统计,每隔7年到10年,世界上的知识总量便可翻上一番,还有人做过统计,发达国家1971年*的大学生,到1980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老化。一个人如果不会不断地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怎样学习的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今社会,不仅普通的干部、工人与农民要不断地学习,就是教师、*、教授、科学家、文学家也要不断地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主要靠自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

5、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预习。因为预习完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一切都由自己安排,自己读书,自己查阅字典、词典和有关资料,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问题。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那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自学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 二、预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这个双主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从培养一方的教师来说,可以从下面三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首先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

6、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了多数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学生能力有差异的特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其次,根据各类课文的不同要求,预习的重点也会各不相同,如议论文,要求学生按照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议论结构和论*力量,对于记叙文,要求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初步掌握文章的大体结构。实践*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二)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

7、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习惯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反复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了他们的东西才罢手。这段话在预习习惯培养中相当有用。 谈到具体的训练方法,我觉得可以借鉴以下做法: 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要通读课文,在预习中贯穿见书读三遍的原则,即第一遍要逐字逐句读,认真使用工具书,弄清语言文字,圈出重要词、句;第二遍,有重点地读,圈出重点、难点,弄清段落层次,章节大意;第三遍,对重点章句细细领会、反复思考,弄

8、懂全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要求解决的问题。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看注解、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做预习笔记,使预习习惯常规化。依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预习笔记宜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做: (1)课题分析。教师上课时,常有解题一项,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不妨做些课题分析。分析角度,可以是文体特点,可以是语法结构等等。 (2)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这些知识散见单元提示、注解以及课后练习中,在预习中,可以单元为单位,将有关常识系统整理。 (3)字词注音。以注解以及教师提供的要求掌握的字为重点。 (4)词语摘抄。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础工程,预习中做一些词语的摘抄很有必要。 (

9、5)句子摘抄。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也是分析语法、修辞、思想意义等内容的重要媒介。常做这项练习,有利于提高对句子的感悟能力。 (6)层次分析。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文体特色。如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虑。 (7)疑难问题解答。预习课文时,提出的问题越多,意味着对课文理解得越深。但也应注意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切忌随意发问。 当然,训练过程中,上述七个方面决非一成不变地进行,可以依据文体特色、学生层次特点做些调整,并随时肯定学生在实践中冒出的智慧火花。总之,给学生多一些训练,加以适当的启发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通过奖惩,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奖惩,通常是较有效的激励手段,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告诉我们,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表现如成就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给予充分地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养成好习惯的喜悦。比如,语文测试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以预习笔记为主的开卷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意义。 总之,通过奖励,特别是鼓励,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中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语文的作用,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更牢固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