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俗语汇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329617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方言俗语汇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方言俗语汇集上海方言俗语汇集 1、【扎台型】上海人的“扎台型”說得好聽點是爭強好勝,說得不好 聽點是自我感覺太好了。上海小市民芝麻大點的事兒也會搬 出來在人前炫耀一番,如“阿拉上個月去泰國白相睞!伐要 太開心哦!”“阿拉今朝穿的新褲子,靈口伐?嶄口伐?”台型原本指表演藝術中的舞台造型,舊時有些藝人為突 出、抬高自己的“台型”,出資收買觀眾為自己捧場,講作 “扎台型”。而有些藝人演出不力或者失手,被台下喝倒彩 就如戲台倒坍一樣可怕,所以“坍台”、“坍招勢”自然就是 丟面子了。 解放前常有有錢有勢的戲迷票友,為了追捧自己心儀的角 兒,不惜動用重金給足“台型”。據中國戲曲志?上海卷 記載,192

2、1 年著名京劇演員余叔岩來滬參加賑災義演,同台 獻藝的另有程硯秋,當時滬上程派戲迷為數眾多,他們除了 贈送大量花籃、銀盾、緞幛、詩文以外,還覓得高約三尺的 大銀瓶一對,並刻以上下款,插上大花枝,在程上場前,分 置台口左右。余派戲迷見後,發誓要壓倒對方,便臨陣派人 四處尋購更大更氣派的銀瓶,結果真搬來一對高過三尺的大 銀瓶,並重新上光上色,于余氏上台之際將其置于台口,因 高過前者數寸且嶄新,故更加白光耀眼,台下為之熱烈叫好, 可謂“台型扎足”。不怕“坍招勢” 的人一定不思進取,相反好“扎台型” 的人一定上進心強,對于一座城市,這是一樣的道理。這兩 年讓上海“扎台型”的事情很多,比如APEC會議,

3、比如大 師杯網球公開賽, 2010 年世博會但是有些上海小市民 “鮮咯咯”扎台型扎過了頭,未免就讓人反感了。很多外省 人就抱怨上海人動不動洋洋得意說“阿拉上海怎麼怎麼好”, 有一回幾位山東朋友來上海,遇到個上海司機,人很熱心, 但是他們實在受不了司機那些個“扎台型”的話,一會兒“阿 拉上海有東方明珠!你們有伐?”一會兒“阿拉上海有金茂! 你們有口伐?”搞得幾個山東大漢一路上“胸悶”像“養媳 婦”一樣抬不起頭。2、【別苗頭】凡是上海人都喜歡扎台型,大家的“台型”碰到一起, 自然就要“別苗頭”了,尤其是上海女人。“別苗頭”最初指農村莊稼漢比誰家的稻苗長得好,後來才 漸漸變成了上海人“攀比”的代名詞

4、。最近在上海舉行的什 麼風尚大典,就是一個娛樂明星別苗頭的 “莊稼地”,一個 個明星得意洋洋從地毯上走走停停,供人品頭論足,仔細想 來這些光鮮的姿態背後,卻也有著一點比試虛榮的農民意 識。女人之間攀比虛榮可不光是在“賣相”上,那些有知識 有思想的,也是爭先恐後“別苗頭”,比如前兩年上海風頭 最健的兩位美女作家,據說就爭得不可開交,還在公共場所 比劃拳腳。這樣的“文化女人別苗頭”在上海是有傳統的, 早在20世紀40 年代,張愛玲、蘇青、關露、潘柳黛那一批 “小姐作家”,就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 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 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

5、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 和仿佛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 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 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而蘇青在續結婚十年?蘇州 夜話里,則用了只有女人才具備的尖刻,把關露描繪成一 個“談吐很愛學交際花派頭,打扮得花花綠綠,只可惜鼻子 做得希奇古怪”並且“對男人有幻想”的老姑娘 3、【有面子】愛面子是中國人的傳統,上海人尤其愛面子,“面子” 問題是上海人的大問題,有時候錢財可以破,面子是不可以 失的。舊上海有勢力的少爺如果看上了哪個舞女,她決不可以 拒絕,否則就是不給少爺“面子”令其“坍台”,那麼她的 後果不堪設想,搞得不好,是要遭潑

6、硫酸的。而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更是深諳“面子”的重要。 蔣介石發跡前,曾在上海向幫會大亨黃金榮投過門生拜過帖子。事隔十多年,顯達後作為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再到上 海,並要去拜訪黃金榮。黃金榮通過杜月笙得知這個消息, 自然臉上有光,喜不勝收:“阿元!(蔣介石原名瑞元)阿元 要來啦!他還記得我?有良心額!我當初就說阿元好!”徒 弟做了大官,師傅自然是要送見面禮表賀,可舊徒的地位今 非昔比,究竟送什麼好呢?送金條吧,不倫不類,少了拿不 出手,多了好象斗富;送大金匾吧,也不妥,招搖俗氣。黃 金榮想來想去沒有主意,倒是杜月笙腦子“活絡”:“總司令 現在什麼最重要?”黃金榮:“你說什麼最重要?”杜:“面

7、子!”黃:“面子?這面子重要又怎麼樣呢?”杜: “我們 就送給他面子!”杜月笙鬼靈精怪出了妙法,黃金榮茅塞頓 開,蔣介石到上海後,黃金榮先托上海商會會長虞洽卿送去 一件“重禮”蔣介石收下禮一看,喜出望外“重禮”就是他當年投門生時的帖子!而當時還是虞洽卿帶他去投黃 金榮的,正是“解鈴還需系鈴人”。如此物歸原主可謂“給 足他面子了”,既卸除師尊的架子又不失得體派頭,使得雙 方都有“面子”,事後黃蔣重逢心照不宣,皆大歡喜,而杜 月笙也因“退帖”與蔣介石挂上了鉤。4、【賣相】時髦的上海人講究“賣相”,有“只重衣裳不重人”的 說法,號稱“十里洋場”的舊上海是“衣冠世界”, 1873 年 4 月 7 日的

8、申報上申江陋習一文中例出“七恥”,其 中第一恥就是“衣著不華美”,可想而知,上海人“以衣取 人”由來已久。懂得穿衣使上海人在全國人民面前“扎足台型”,曾經 有一首上海民歌:“鄉下小姑娘,要學上海樣,學死學煞學 不像,等到學來七分像,上海已經翻花樣。”這樣的民歌雖 然有歧視外地小姑娘之嫌,但也有依據,即便解放後很久中 國仍然延續了“穿在上海”的流行語。 5 【額角頭】“額角頭”是上海人迷信的“運道”,“額角頭碰到天花 板”經常被用來形容那些中了福利彩票大獎的朋友。 額角頭是人人皆有的,上海人卻有兩個額角頭,一個是有形 具體的“腦門兒”,一個是無形抽象的“運道”,前者即使撞 開花也不無關大體,後者

9、可就關系重大。在舊上海有句俗話: “額角頭上有三盞火。”所以不許女人的手指頭在額角頭上 亂戳,生怕把火戳滅了,成了“觸霉頭”。經常有人用手在 額頭上輕拍三下,然後咳嗽一聲,說那樣使額角頭的三盞火 更旺,一切鬼魅霉運都要退避三舍。而有些戴帽子的人很慎 重,到了室內脫下帽子,不敢隨便放在靠背椅上,因為男人 忌諱帽子被女人坐過後戴到頭上,如果女人剛好來例假,身 上的晦氣會被帽子帶到額角頭上,把三盞火撲滅。這樣的想 法未免荒謬,這樣小家子氣的男人簡直好被趕出上海了。不 過從中可見,上海人對“額角頭”的重視不一般。6、【十三點】常省作“十三”,是上海人異性間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 也是上海話中微妙的潤滑劑

10、,其間的妙處,也只有上海人能 體會到。 滬人常以“十三點”隱指“癡”,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 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象趙薇扮演的“還珠格格” 恐怕是最標准的“十三點”了。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 出來時,它的意思就變得曖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癡頭怪腦, 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 深打蔣門神的“煞勃勃” 一拳頭,而是王熙鳳扇璉二爺的 嗲溜溜一記耳光。所以,“十三點”多半出自女人之口,罵 的時候往往女人臉上笑瞇瞇,眼里泛著“儂哪能格能噶額啦” 的挑逗光芒,被罵的男人也常常骨頭更輕。比如有一位四十 好幾的彪形大漢,在大庭廣眾與老婆卿卿我我,並喜老婆喚 自己為“囡囡”

11、,這樣的男人誰見了都忍不住在心里送他“十 三點”,但是他老婆當面拋一句“十三點”就好像當眾給他 發一張獎狀一樣,頓時立刻他臉上有光。7、【申報紙】原來指申報,是英國人美查于1872 年4月在上海創 辦的中文報紙,從創刊號到 1949 年5月終刊,歷時 77年, 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紙。 1887 年申 報連續追蹤報道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引起社會巨大反響, 之後人們把申報或其它的報紙一概稱為“申報紙”。上海以前有很多回收舊報紙的在弄堂里吆喝“申-報-紙 有口伐”,而現在上海著名的周報申江服務導報也常被 簡稱為“申報”,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一聽“申報”,往往會問: “是從前的申報又複刊了

12、麼?”8、【殺胚】“殺胚”這個詞,在上海小青年中普遍流行,一聽就是 “五斤沆六斤”殺氣騰騰、橫衝直撞,難怪是用來形容魯莽。 在上海的公共場所經常目睹這樣一幕模樣小家碧玉的女駭突然對著手機嚷道:“儂只戇巴西(死)到哪里去 了?!”見者暗自誇道:“格只女人殺胚額”。 如果要舉出上海灘上最“殺胚”的形象,恐怕要數申花隊以 前的“範大將軍”範志毅了,他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扛著一副“千斤頂”肩胛,頭發上汗淌淌滴,手朝前一指嘴 巴蹶起仿佛開射火箭炮:“儂冊那! ”“殺胚”不是專門用來形容男人的,上海開埠後流入很多洋妓,當時在國人 看來就很“殺胚”:“其人大都厲齒蓬頭,無異夜叉變相,獅 王一吼,見者寒心。”如

13、今風水輪流轉,女孩“殺胚”反而 流行起來,還美其名曰“野蠻女友”。9、【混腔水】“混腔水”是個充滿海派特點的上海方言,意思是“隨 便馬虎、辦事不認真”。“腔水”本是英文中“Chance”的發 音,“Chance”就是“機會”的意思,上海人在“Chance” 前加個“混”字,“大鍋飯”一代人的精神特質就被“混腔 水”生動劃出來了。“文革”期間,不少工廠生產不佳甚至停產,不幹活的工人 可以領到與日夜忙碌者一樣的工資,于是很多人覺得不幹活 又能領錢反而省事光榮,到了 80年代,這種好吃懶做“吃 集體大鍋飯”現象在國企里比比皆是,上海曾拍了一部電影 叫阿混傳,極盡搞笑之能事,講的就是大家混日子的故 事

14、,里面那個男主角阿混對待一切都是“混”,上班靠偷懶 混,考試靠作弊混,戀愛靠吹牛混。扮演阿混的著名演員嚴 順開天生一副“混腔水”的老油條德性,他之前扮演的靠“精 神勝利法”混的“阿Q”,同樣是電影中混腔水的經典形象。10、【搗漿糊】隨著“大鍋飯時代”的淘汰,“混腔水”這個詞使用率 漸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搗漿糊”。“搗漿糊”是上海十 年來最流行的口頭語之一,它是“混腔水”的“升級版”。 如果說“混腔水”是被動地稀里糊塗“混”,那麼“搗漿糊” 就是主動地隨機應變地“混”;如果說“混腔水”是閉著眼 睛混,那麼“搗漿糊”就是睜著眼睛混;“混腔水”是沒有 尺度混到哪里是哪里,“搗漿糊”是心中有數有方

15、向地搗;“混 腔水”是非常時期沒有辦法的辦法,“搗漿糊”是大好時代所有辦法里最簡便的辦法。總之一句話,“搗漿糊”是上海人求生存求發展的“萬 精油”。 據說,“搗漿糊”這個詞,最初也是出自上海人熱衷的麻將 桌上。麻將是四人搓的,每人依次捉 13 個牌,再依次輪流 捉進一張,打出一張,當某位牌張成局,即可壺牌,上海話 叫“和”。有些牌者大意,把沒成局的牌當成壺牌攤牌,但 這樣的做法次數一多,難免有有意作詐之嫌,北方人稱之“乍 壺”,南方人稱為“佯壺”,而上海人牌友之間雖不樂意,但 態度比較婉轉,只能客氣地訓斥為“喔呦,儂又搗佯壺了”, 漸漸的,“搗漿糊”這個詞就流傳開,用來形容那些耍滑頭 蒙混過關

16、的小計謀。搗漿糊除了要有小聰明,還得有“佯裝”的表演本領與 “皮厚”的本錢,也就是說,表面內里都要“做到家”。所 以,能搗漿糊的上海人都不是“阿木林”。有一回看一場“新 音樂”演出,有一支四川樂隊表演一首歌,把一句“毛主席 萬歲”顛來覆去唱了半宿。接下來一位上海的音樂才子更是 了得,在台上“啊”從頭至尾一個感嘆字,台下歌迷被逗樂了:“統統是搗漿糊的人才!” 11、【吃】大概是因為上海人太看重口腹之事,所以“吃”這個字在上海話 中十分“經用”,而且用法多樣,單一個“吃”字便是了得, 直接明了表現了飲食男女間最深切的情感。上海人表情達意的方式比較微妙,有不溫不火、避虛就 實的地域特色,上海話中沒有“愛”這個字,即使說“歡喜”, 也是有些“死樣怪氣”的扭捏,表達異性間的愛慕避避閃閃, 躲來躲去,最後落在了一個“吃”“我老吃儂額!”“我吃死儂了!”就是“我好中意你”的意 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