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324604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根底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E.Odum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

2、到达*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围上才会开场,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外表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局部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

3、,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局部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局部个体,将这些个体进展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展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16.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7.动态生命表: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身的生物的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4、。18.静态生命表:根据*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构造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19.环境容纳量K: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2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这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21.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22.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2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24.生态位的分化:种竞争扩大,种间竞争缩小。25.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26.

5、最小面积:是指根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27.优势种:对群落构造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28.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29.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局部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30.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基盖度也称真盖度。31.频度:是指群落中*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3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用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3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4.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

6、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35.生活型谱:统计*个地区或*个植物群落各类生活型的数量比照关系称为生活型谱。36.层片:是指由一样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37.群落的构造:垂直构造、时间构造和水平构造。38.群落交织区:又称为生态交织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38.同资源种团: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39.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的和不相称的影响。关键种往往是昆虫40.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41.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开展变化

7、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42.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场发芽、生长和繁殖过程。43.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根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的种。44.群系:但凡建群种或共建种一样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4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环境+生物;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6.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成为食物

8、链。47.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织连接,形成一个网状构造,这就是食物网。48.生物扩大作用:也叫生物富集作用。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质含量沿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逐渐递增的现象。49.能量锥体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50.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到达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构造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51.十分之一法则: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

9、的十分之一。52.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这既是著名的失汇现象。53.可持续开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构成危害的开展。二.知识要点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组织层次。2.生态因子的分类: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五类。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

10、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职能岗位、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5. 典型温带深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6.动物类型:按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温动物

11、。7. 有效积温法则:K=NTC K:生物完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即完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 C:该生物的发育阈温度8. 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9. 种群的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10.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学指标,大致有: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根本特征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次级种群参

12、数,包括性比、年龄构造和种群增长率等。11. 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包括A:增长性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12.12. 存活曲线:即用于表示存活率数据的曲线三种根本类型: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又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III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13.种群增长率r=lnR0/TR0:世代的净增殖率 T:世代长度14. 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 逻辑斯谛方程曲线通常划分为五个时期:开场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

13、增长缓慢。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到达饱和密度一般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到达K值而饱和。 意义: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根底。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15.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种群增长;季节消长;种群的波动;种群的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消亡。16.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抓奶哥群间基因流受阻。独立进化:两个

14、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繁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个体有时机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在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17.r-选择与k-选择的相关特征的比拟18. 群落的根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部环境;具有一定的构造;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围;具有边界特征;种群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19. 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按其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展,生物群落的构造和种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

15、到高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开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而逆行演替的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构造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20.排序的类型:排序方法可分为两类,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称为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或者梯度分析,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一生境因子的变化拍定样地生境的位序;另一类是群落排序是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为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或者组成分析。21.生态效率的各个能量参数及其之间的关系摄取量I: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对于动物来说,它代表动物吃进的食物的能量。同化量A: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分解者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它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表示。呼吸量R:是指生物在呼吸灯新代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