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322395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顶级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信息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顶级名校2019年高三考前信息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

2、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

3、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

4、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

5、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B. “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C. “配

6、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D. “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C. 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D. 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配第的预言表明

7、,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 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 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D. 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O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

8、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 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材料二: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市、区)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

9、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

10、出不穷。(A5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材料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1 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

11、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光明网旅游频道)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分别是2015年、2013年。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平均值。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2、3分)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枪挑紫金冠谁要看这般的戏?

13、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

14、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

15、身死,也难寿终正寝。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