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本课堂.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31413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问本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问本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问本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问本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问本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问本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问本课堂.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荫营中学数学学科“问本课堂”模式导读:一、”问本课堂”模式简介(一) 问本课堂的涵义(二)问本课堂的基本要求(三)问本课堂的模式结构1、数学问本课堂模式2、不同课型的问本课堂模式(四)问本课堂模式的实施1、教学策略教师的职责2、学习策略学生的任务与活动方式3、评价方法问本完成与学生发展二、数学问本的编写(一)问本编写的基本要求(二)问本编写的原则。(三)问本编写环节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

2、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提高学生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数学的提出问题。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解释了“疑、思、学”的关系。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因。心理学也指出,思维总

3、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过程,参与思维活动的载体主要是问题和问题解决。因此教学活动中将目标问题化,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教师角度看,设计合理问题的基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心理、教学活动的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将这些思考理性化,通过问题设计和表述,问题实施与调控,问题反馈与改进者三个环节的不断运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的素质。一、”问本课堂”模式简介(一)问本课堂的涵义 问本课堂是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探究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解决了问题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活动,让问题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实

4、施的双向互动过程。问本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问本为导引,突出问题解决,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解决的快乐走出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问本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四疑四探:设疑自探析疑合探解疑评探质疑再探”的思维过程,通过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二)问本课堂的基本要求以“问”定教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以“问”促学问可以激发学的热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化,从而提高学的效益。以“问”导学培养学生悟

5、道的习惯,从而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无“问”不教问在学前,教在学后,问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理顺“问”、“学”、“教”的顺序。“教学做”合一问贯穿于“教学做”的始终。师生共同学、相互教,教中学,学中教,学中做,做中学。(三)问本课堂的模式结构1、数学问本课堂模式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学生依据问本,独立思考、钻研、探究,完成问本预设的问题及作业,并通过自主学习生成新问题。教师呈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定位思考方向,典型问题预设,引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探究,研究问题。学生在自学基础上,交流认识、体会,交流遇到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养成合作学

6、习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获得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发智力,升华认识,体验成功。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质疑、探究,组织学生整合知识,适时点拨、启发、引导、补充、释疑、鼓励、评价,针对自学讨论、质疑后仍难以解决的问题,易错易混的问题要给与讲解。达标检测,解决问题。学生完成问本预设的基础性练习,拓展性习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围绕三维目标和新生问题,对学生进行动口、动手实践练习,捕捉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总结拓展,深化问题。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回顾、反思、提炼、总结教学内容,培养梳理知识、归纳概括、总结提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因势利导,

7、深化、拓展、延伸学习要求,产生新的质疑,提出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数学问本课堂模式结构框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因势利导 延伸问题总结提炼 内化提升信息反馈 及时评价启发诱导 指导点拨主动参与 多向交流主动探究 设疑质疑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自主尝试 发现问题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研究问题(析疑)达标检测 解决问题(解疑)总结拓展 深化问题(质疑)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设疑)2、不同课型的问本课堂模式(1)新授课问本课堂模式、数学基础知识问本课堂采用“问题启发探究式”基本程序是:问题导入问题探究问题归纳应用总结。 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新授课的导入方式

8、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不管哪种导入形式,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例如,高一数学在引入反函数概念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可以采用“问题导入”,问题设置如下:(1)当xR时, y=x2有反函数吗?(2)当x(0,+)时,y= x2有反函数吗?(3)当x定义在什么区间上函数y= x2存在反函数?(4)什么样的函数才有反函数?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在内在的驱动力下,就会积极思考、探索,最终获得知识。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

9、师在引导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高二立体几何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新课程的教材是运用“分割,先求近似和,再化为准确和”的方法推导的,即“化整为零,又积零为整”的极限思想,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定积分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学生今后学习极限和微积分等近代数学知识做了铺垫。这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数学领域,开拓数学视野的好时机。如果教师只是把体积和表面积公式告诉学生,而忽略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就失去一次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变成机械的解题机器,得不到能力培养。同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

10、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当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做题,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数学概念问本课堂采用“结构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自学问本提炼概念交流对概念的认识形成结构巩固练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主张知识结构网络化。即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索,找出共性,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并对知识结构网络化。这种方式对揭示知识规律,认识知识本质有很好的帮

11、助。例如,高中数学空间向量中共线向量和共面向量,教材概念、定理和结论很多,学生不易掌握。采用结构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自学空间共线向量,然后由学生提炼出知识结构,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完成认知。知识结构如下:通过以上知识结构,学生会清楚、系统地掌握共线向量知识,并且通过类比自行总结共面向量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枯燥、零乱的一堂课变得生动而紧凑。、数学定理问本课堂采用“问题发现式”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这一过程中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引导学生发现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作方法与启发探究式相似,重点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

12、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新授课问本课堂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新授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一种困惑,教材改革之后,课时和教材内容比起来显得较紧张,采用上述教学模式时总担心时间不允许,实际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丢掉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的旧传统,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整合。例如,高中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教材安排三课时,在对教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第一课时采用“结构教学模式”,主要解决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坐标、点的坐标等问题,并且类比平面向量坐标运

13、算公式,学生自行推导空间向量坐标运算公式。第二课时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把教材中的几个例题整合为一: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边长为1,AE=AC, DF=DA,CG=BC。 (1)求证: B D1面ACB1;(2)求证:EFBD; (3)求FB1的长; (4)求EF和GC1的夹角余弦值。再配以相应的习题训练,学生就能初步掌握运用向量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习题课问本课堂采用“导练建构式”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

14、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如下方式:一题多问式,如上述的例1,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地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一题多解式,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一题多变式,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高中课本第二册(上)第112页第1

15、0题: “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连线互相垂直。”变题一:椭圆上是否存在一点,它与两个焦点连线互相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变题二:是否对任意椭圆,都存在椭圆上的一点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立体几何线面角一节,教材安排这样一个知识点: “已知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射影的夹角为,平面内一条直线和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夹角为1,斜线和平面内这条直线的夹角为2,则cos=cos1cos2”利用这个结论,可巧解某些问题,如:例2:已知三个平面OAB、OBC、OAC相交于一点O, AOB=BOC=COA=60,求交线OA与面OBC所成的角。解:由已知点A在面OBC内的射影D在BOC的平分线上,所以AOD=1,BOC=2=30,AOB=30由上述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