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31130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怎样评课小学数学评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一、充分挖掘亮点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怎样才能发现课堂教学的美呢?首先是心态。评课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对话与合作研究活动,评课者理应抱着虚心学习、理解和共同探讨的态度,用心观察、体悟课堂,发现教学及其执教者的独特性,挖掘闪光的东西。与此相悖的:一是潇洒观赏心态,听听看看而已;二是挑剔苛求心态,总觉得该老师这不足、那不行。 其次是眼光。所谓“内行看门道”,用在这里是指评课者应以学科教学的专业眼光,审视教学的真实过程与师生行为,发现其价值所在、原因所在。与此相悖的:一是“外行看热闹”的眼光,只对教师

2、的调侃、逗笑感兴趣,或者沉湎于教师的一口美辞、假声抒情或做作激动等一举一腔的浮华表演,感慨不已;二是“理论卫士”的眼光,不是“观察渗透理论”(库恩语),而是理论左右观察,表现为肢解、取舍课堂事态,给理论添加脚注或给实践带上理论光环。 一般来说,主要可从两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亮点。1. 学生的亮点 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无论是倾听、回答、质疑,还是实验演示、习题解答,都有可能向我们展示一张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关键在于教师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试举两例。一次,低年级的数学课,学习加法的应用。老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2只大鸟、4只小鸟。学生纷纷举手回答“246”。老师刚想出示下一题,一个男

3、孩子指着同桌的女孩高声叫到:“王老师,她错了,她写的和我们不一样。”老师走到女孩面前,发现是“33”,便和颜悦色地请她讲讲两个3是什么意思。女孩说“1只大鸟带2只小鸟,还有1只大鸟也带2只小鸟”。老师问大家:“她说的有道理吗?”“检举”同桌的男孩笑了。评课时,有教师感叹:儿童多彩的数学世界比成人的理性思考更富人情味。作为教师,理解儿童,帮助他们展现自我、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学生体验独立思考的喜悦,应该能让更多的学生拥有自信的人生。另一次,高年级的数学课,学习分数乘法。老师让学生画图表示分数乘分数的结果,如:交流并概括出“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计算法则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分子相乘

4、、分母相乘”的。起初学生的回答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4份,再把4份的每1份平均分成”。后来一位学生回答:“因为分了再分、取了再取,所以要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老师一楞,很快反应过来,给予赞扬,听课的教师有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是啊,就正分数而言,“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一种几何意义,不正是“分了再分、取了再取”吗?多么生动、传神,而且简练。学生的亮点(算理的个性化解读)点燃了教学相长的火花,听的老师无不感到受益匪浅。2. 教师的亮点评课时历来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因此对于教师的亮点,比如教学设计某些环节、某些活动、某些方法手段的独到之处,突破难点的新招,新颖适切的问题情境,变式练习,

5、以及教师的机智应变、个人特色等,一般都能给予肯定并展开分析。除了明显出彩的、与众不同的亮点之外,普通教师的家常课,也应该并且可以透过平淡无奇,挖掘出一些值得品味、分析、借鉴的亮点。例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熊猫一天吃18千克食物,大象一天吃的食物比熊猫吃的19倍还多8千克。大象一天吃多少食物?教师没有铺垫,直接出示上题,先让学生默读题目,再同桌相互复述题意,然后提问:问题要我们求什么?哪个条件与问题直接有关?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条件的?第三个问题请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回答了一次,随后点了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把整个分析过程完整说了一遍。看到学生都懂了,就让学生独立列式。小结时教师又问: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

6、要?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花样、极其朴实的教学片段,老师们展开了讨论。先是对于“为什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执教老师做了解释:前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已经习惯顺着题目的叙述从条件入手思考,所以这节课想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正是出于这样的意图,没有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作铺垫。大家认同执教者的意图与处理。然后是对于“从问题入手分析,怎样提问较好”,一位同伴说:“我按照目前最流行的方式看到题目的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提问。话一出口,自己都觉得好笑,太漫无边际了,幸好学生很乖巧,没有节外生枝,都围绕着题目回答”大家也都认为“哪个条件与问题直接有关”比较自然,效果更

7、好。最后是对于“让学生分辨哪个条件更重要,是不是又回复了过去强调关键句的教法”,经过争论,基本达成共识:题目的第一个条件只提供了一个已知数,问题只是指示求哪个未知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全在第二个条件里,像这样集中反映数量关系的关键条件应该引起学生重视,必须重点加以理解。于是,大家一致认为两个设问“哪个条件与问题直接有关”“哪个条件更重要”是该课新授环节“平凡中的亮点”,不仅因为效果较好,还因为这样两个设问,尽管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简单、易学,学生可以用来作为分析实际问题时的一种自我提示。的确,学校平时的听评课活动,不可能课课都有出其不意的意外惊喜,挖掘“平凡中的亮点”,实实在在,

8、一课一得,即便没有专家引领、提升,也能实现评课主体共赢、共享。此外,学校教研组的评课,同伴之间相互了解,知根知底,基于这样的条件,所谓“挖掘亮点”的另一种含义是,关照不同教师的起点,以发展的眼光分析执教者的前后改变,挖掘是否出现增值变化,并提示可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以促进教师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有机融合。二、中肯提出意见要想增加评课的研究价值,就不应回避教学观摩中发现的问题,让评课成为“捧课”,即所谓“高度肯定”教师的优点、教学的亮点,大加赞美,而对缺点、不足则避而不谈。无疑,“捧课”不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改进教学。然而,要想通过评课真正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还必须注意尽可能

9、地做到“中肯”,即态度诚恳、真诚对话和切中要害、透彻号脉。1真诚对话强调“真诚”是因为“决定评价价值的是教师,决定理会还是不理会评价信息的也是教师。教师是其教学效果的最后仲裁人,也是通过评价期望发生改变的执行者”。所以,提意见、给建议首先要让教师听得进,愿意接受、愿意采纳。哪怕是建设性的、可操作的建议,也只有真正得到教师的自我认同、自我反思和自我体验,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此,评课者应该自觉杜绝两种倾向。一是“不倒翁”评课:课堂教学放开了,就说你不扎实;扎实了,就说你不开放,无论怎样都有说辞。老师们把这样的评课戏称为“老油子评课”,足以说明一旦被人看穿,那就谁也不会再把你的“意见”当

10、真,说了也白说。二是“裁判式”评课:如同艺术体操、跳水比赛场上的裁判,逐一数落不足,给每一点哪怕是细小的瑕疵一一“扣分”。这样的“裁判”大多并非恶意,而是错误地以为评课找出的问题越多,评价标准越严格,对教师的帮助越大。岂不知问题说多了,容易让人觉得你过于苛求,从而产生抵触、消极对待等负面效应。这里再次强调“对话”,不仅是消解评课时专家、领导的“话语霸权”,创设民主、平等教研氛围的需要,也是外显教师“内隐思维”,相互沟通、消化意见的需要。因为只有让教师能够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和困惑,暴露课堂教学行为背后内隐的观念、假设,才能通过不断地相互“言说”,在追问、质疑等“苏格拉底研讨式”的过程中,

11、达成不同主体间的“视界融合”,形成共识或相互理解。2透彻号脉所透彻号脉,是指评课解剖问题要切中要害,即不仅要分析该课例的实然层面“现在是什么”,指出该课例应然层面的具体改进方向“应该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从操作技术层面上解决“可以怎么做”,并从数学教育本源层面上揭示“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一线教师最为欢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评课、最为“解渴”的评课。为此,评课者应该自觉摒弃“戴帽式”评课倾向:即笼统地提出诸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适当、重点不突出、教态不自然、语言不生动等概括性意见,至于意见的具体所指,则语焉不详;或者抓住一个细节问题,推向极端,进而提升到“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培

12、养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高度来论述。这样的评课老师们称之为“领导式评课”,只说原则性意见,或者只论大道理,常让老师摸不着头脑,问题无从解决,不足也无从改起。评课应该以小见大,让老师明白数学课程改革向何处去。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需要有人点拨方向,更需要有人指明路径。因为数学课程改革,路在脚下,透彻号脉的目的就是帮助教师跨好下一步,积跬步以行千里。前文论述评课基本理念时,曾就评课的指向重在诊断,例举了一个直面问题,说出“病症”,找出“病灶”、“病因”,开出“处方”的案例,实际上就是透彻号脉的实例,这里再举一例。教学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教师设计的引入活动是,出示由多个动画明星组成的方阵(54)

13、,问左起第3个是小巧喜欢的卡通明星,你们知道小巧喜欢的是谁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光知道“左起第3个”还不能确定是谁,因为左起第3列上有4个卡通明星。于是教师再给出第二个条件“从下往上数第2个”,学生抢着回答:小巧喜欢的是喜羊羊。教师说课时讲到了这样引入的意图:造成认知冲突,只知道一个第几不能确定点的位置,进而引出有序数对。该教师还谈到,学生学习掌握有序数对的难点在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先横后纵”的规定与很多生活习惯(如电影院的座位)正好相反,所以先出现“左起第3个”,再出现“从下往上数第2个”。评课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展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程,即先出示一行卡通明星,让学生根据一个第几

14、确定对象,再出现方阵,感悟根据一个第几不够,然后给出第二个条件。执教者认为,这样起点太低,浪费时间,理由是:根据一个第几确定一行中的对象位置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直接出现方阵也能让学生感悟一个第几不够了(该教学设计背后的假设)。显然,对于这个教学片段的设计(实然)是否合理,展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程(应然)是否必要存在分歧。一位教师陈述了个人的想法(怎么做):先出示一行卡通明星(5个),让学生根据“左起第3个”确定对象后板书“3”。然后出示卡通明星方阵,让学生感悟现在只有一个第几不够了,从而使学生自己想到还要增加一个条件“从下往上数第2个”,这时教师在“3”的右边板书“2”。最后在学生交流了各

15、自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有序数对时,再添上括号、逗号,板书呈现如下过程:这样可以让“先横后纵”的表示方法自然生成,有利于突破难点(为什么这样做)。争论双方都觉得这个建议不错,言之有理,令人信服。的确,“让先横后纵的表示方法自然生成”,或者说让小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先横后纵”之类数学规定的合理性,是小学数学教学难能可贵的一种境界,也是进入了数学教学本源层面的认识。可见,针对具体的问题,讲清“现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可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并不十分困难。透过这个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了“真诚对话”与“透彻号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三、注意突出重点前文讨论了评课时三个比较主要的视角及其若干切入点,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涵盖评课的所有视角与切入点。任何一节课,都会有很多值得分析、探讨的优点与不足,因此,为了提高评课的实效,应当注意从实际出发,有所选择,突出评课的重点。同样,指出一节课的不足,也可以有所选择。因为一次评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事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