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306959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吴辉霞 陆波 徐卫红游戏,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陈鹤琴先生也曾精辟地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习,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纪律等,这种种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的切实。”由此可见,如能在游戏中采用恰当的指导策略,进行适当的科学引导,将进一步促进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帮助幼儿养成规律有序的习惯,对幼儿未来的学习行为及踏入社会是很有价值的。存在问题同伴、游戏环境及材料是幼

2、儿游戏的元素。他们在游戏中通过与材料、环境、他人的充分互动来获得学习与发展。根据我们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发现幼儿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中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无序现象,主要表现为: 1.幼儿与材料之间。随意损坏游戏材料。有些幼儿喜欢用力敲打玩具,还有些幼儿常常把游戏材料作为“武器”与同伴相互摔打、投掷,任意损坏。随意取放游戏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随意取放游戏材料,不能放回原处,影响了他人取用或下次游戏。不会整理游戏材料。许多幼儿没有整理和收拾材料的习惯,游戏结束时,需要老师反复提醒。2.幼儿与同伴之间。不会分享游戏材料、不会合作游戏。当幼儿与同伴同时需要某种游戏材料时,会出现不会协商相互争夺现

3、象;在合作性较强的游戏中,也会出现不会协商,只考虑个人愿望的现象。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加入游戏。有的幼儿想参与他人的游戏,却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交流,要么在游戏区外徘徊,要么强行进入,引起同伴的反感和抗议。干扰他人游戏。有一些幼儿由于自己无序的行为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干扰了别人的游戏。另外,幼儿在游戏中还存有坚持性不强的问题。如:游戏时,注意力易转移,不能自始至终地游戏等。指导策略基于以上游戏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学习、实践与思考,总结出这样一些策略,来促使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策略一:以“情”助行以“情”助“行”,就是借助情感教育的功能引导幼儿在游戏中

4、养成良好的秩序行为,是有效地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拟人化引导拟人化是指教师把游戏材料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并借此向幼儿提出爱惜材料的要求,帮助他们理解爱惜的含义。小班幼儿的情感体验主要与他们的学习与游戏分不开。在游戏活动中,针对幼儿破坏材料与玩具的无序行为,教师的拟人化引导能够引起小班幼儿对日常生活中 “疼痛”体验的回忆,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其萌发爱惜材料的意识,激发其爱惜行为的产生。如小班娃娃家游戏里,楠楠撕扯着玩具熊,大声说:“你不听话!”并狠狠地将玩具熊扔在了地上。据此,教师在游戏的评价环节设置了一个“熊娃娃哭了”的情境,并以小熊的口吻说:“小朋友不

5、爱护我,打我,把我狠狠地摔在地上,好疼啊,哎呦!哎呦!我再也不想和你们玩了!” 接着教师焦急地说:“熊娃娃再也不想给我们当宝宝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认真地看着,楠楠难过地说:“熊娃娃,我再也不打你了,你还做我的宝宝吧!”她走上前来,小心翼翼地将玩具熊抱在怀里,送回游戏区。在以后的娃娃家游戏中,楠楠不再“打”娃娃了。移情训练移情是一种旨在帮助幼儿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移情能力强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分享与合作行为,对规则的理解力也较强。根据幼儿游戏中出现的诸多无序行为,我们主要通过故事、情境扮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让幼儿在一次次的移情训练中,在直接经验过的情境

6、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例如游戏中,丁丁出现了干扰他人游戏的行为,我们通过自编故事来纠正他的无序行为,效果明显。区域游戏时间,丁丁跑到建构区撞倒了小雨刚刚建好的大桥,小雨恼怒地说:“你干什么?”丁丁没有回答,嘻嘻嘻笑着转身来到阅读区大喊大叫,小朋友们都捂起了耳朵。他摸摸东东的头,拉拉玲玲的衣服,不断干扰同伴,影响了大家的游戏。教师及时与丁丁进行了个别谈话,但丁丁的行为并没有明显变化。在游戏评价环节,教师讲述了自编故事不受欢迎的巧虎,引导幼儿就巧虎干扰别人游戏带来的后果展开了讨论,小朋友们都不喜欢爱捣乱的巧虎。当所有人都表达对巧虎的不满时,丁丁的脸红了,不由得低

7、下了头。“巧虎怎样做才能继续受大家的欢迎呢?”教师抛出了关键问题,孩子们说只有当巧虎做到游戏时轻轻说话不吵闹,轻轻走路不奔跑,伙伴的作品爱护好之后,大家才能原谅他。听到这里丁丁抬起了头,当老师询问小朋友是想做受欢迎的巧虎还是不受欢迎的巧虎时,丁丁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果然,在后来的游戏中,丁丁的干扰行为慢慢减少了。策略二:以“境”引行以“境”引行就是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通过环境对比、环境暗示、道具为境等策略的运用,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环境对比我们通过有序环境与无序环境的对比来引导幼儿感受无序地操作材料所带来的种种不快与不方便,对有序取放与物归原处的行为产生认同,并付诸行动

8、。运用这样的策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有序取放与整理的习惯逐步养成。案例:大班建构游戏美丽靖江游戏的开始,教师提出了材料有序取放与物归原处的要求。活动中,区域内的材料还是被随处摆放,到处一片狼藉。游戏结束,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带孩子一起收拾整理,而是将这种杂乱无序的环境保持原样。第二天游戏时,孩子们一走进区域,就感受到杂乱的环境带来的不舒适。“怎么这么乱啊?”“摩天轮在哪里?”“拱桥去哪儿了?”游戏区里叫嚷不断,一片混乱。大家只顾着寻找材料,游戏无法开展。孩子们都疑惑了:为什么以前玩得那么成功,今天怎么玩不起来了?教师顺势请大家思考今天不开心的原因,通过对比、讨论,找到阻碍游戏的源头就是材

9、料的无序与混乱。孩子们终于明白要想顺利地开展游戏,必须要取放有序,物归原处。教师又趁热打铁请幼儿思考:材料如何摆放才有序?游戏结束时怎么收才有序?随即幼儿得出通过给材料柜编号、逐层贴图标、一格贴一个标志物图示等方法来摆放和整理材料,同时注意取材料时不能故意将材料柜里弄乱。接着幼儿与教师齐动手,一起做了编号、图标等,教师还反复演示取放有序与结束时的物归原处,并提供机会请幼儿练习。第三天,游戏面貌大大改善。环境暗示环境及材料具有隐性指导价值,我们将规则隐藏于环境和材料中,以此来暗示幼儿遵守规则、规范行为、有序游戏。环境暗示策略给予了幼儿充分选择区域的权利和机会,同时也给予了他们遵守规则的环境支持,

10、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避免了争抢、拥挤等无序行为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利用区域牌引导幼儿有序游戏。我们给每个幼儿一张代表着个人身份的区域牌(平时可放在各自的衣帽柜里),同时在每个区域入口处设计张贴不等数量的插卡袋,幼儿选择哪个区域就将区域牌插入对应区的插卡袋。这样每个区的幼儿人数立即就能显示出来,插卡袋使用完暗示着区域内容纳的人数已满,应该选择别的区域。2.使用有趣的图标暗示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即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张贴在游戏区域内,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如在阅读区贴一幅撮嘴巴竖一根手指的图片,提醒幼儿看书时保持安静;在各游戏区贴一些温馨提示,以材料的口吻说:“游戏结束送我回家哦!”“

11、我爱清洁!”“我怕疼!” 等。另外,表情图也能用来提醒幼儿,如果材料收放整齐就在材料柜上贴一张笑脸,杂乱无序就贴一张哭脸,保证材料能有序归位。(3)道具为境道具为境就是通过道具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职责,避免幼儿因为角色意识不明而出现无序行为。具体的方法是将游戏材料的角色特征明显化,让幼儿只要一佩戴上特征显著的道具就能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角色的含义及职责,快乐而有序地开展游戏。案例:中班角色游戏天天小吃店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各自喜欢的游戏区域。沙沙来到“天天小吃店”, 见“厨师”佳佳在“食品加工区”用橡皮泥做饺子,便跟着拿了一块橡皮泥,像模像样地捏起了饺子。这时有顾客

12、来了,佳佳在喊:“谁来帮我送汤圆?”沙沙叫起来:“我送!”立刻扔下手中的橡皮泥,绕到就餐区去做服务员了。过了一会儿,沙沙和顾客果果坐在餐桌旁聊起了天,两人嘻嘻哈哈地一起“吃吃喝喝”。不一会儿,果果说:“我们去搭积木吧!”沙沙说:“好啊!”两人跑到建构区去了。针对游戏中幼儿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角色特征明显的道具:厨师的帽子、制服、服务员的头饰、围裙,并将其陈列在游戏区的门口。当厨师戴上高高的帽子,穿上白白的制服,服务员戴上手帕做的花头巾,系上蓝印花布做的围裙,不管是角色本人还是顾客,都一目了然。这时如果让服务员去商店帮忙,他是万万不肯的。特征突出的道具有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增强。策略三:以“

13、议”立行制定适宜的规则是保证游戏有序开展、维护有序环境的重要手段。以“议”立行就是在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制定规则,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讨论过程中确立规则、调整规则,逐步建立规则意识,成为规则的主动制定者与执行者。这种经过幼儿讨论与验证而自主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接受,有利于他们自觉遵守。1制定规则中班幼儿玩小兔跳羊角球的游戏时,经常有人来告状:把别人从羊角球上推下来、和伙伴因为抢羊角在打架游戏因纠纷而停止。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怎样才能让大家都能玩到羊角球,让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呢?”大家一下子都想到了可以排队轮流玩,于

14、是规则初步制定。2细化规则小朋友们排着队开心地玩起来,可是两分钟过后又有人来告状:有人占着羊角球不肯下来。怎么办?老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星星说:“从操场起跑线跳到对面起跑线就要停。”乐乐不同意:“那该多久呀!”婷婷说:“那就跳到跑道一半的时候让别的小朋友去跳。”又有人反对,因为不知道一半的地方在哪儿,有人玩得多,有人玩得少,不公平。乐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人跳15下,跳完就让别人跳。这真是个好主意。就这样,新规则更细了,要排着队数着数玩,孩子们挺开心,觉得真好玩。3适度惩戒游戏再次重新开始。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人插队没有轮流。这太不公平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小朋友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15、有的认为犯规的小朋友要去活动室的安静角坐一会儿,等会儿再来排队;有的说拿一个呼啦圈来,让犯规的小朋友就待在那儿看大家玩;有的说看大家玩太眼馋,到安静角里待一会儿再来玩,要是还插队怎么办?讨论到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干脆决定谁插队就取消谁的游戏资格,这样他下次才不插队了。至此,玩羊角球游戏的规则逐步制定,跳羊角球的游戏得以有序进行。再也没有人来告状了。策略四:以“励”促行心理学研究证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鼓励他积极上进的原动力。可见,在激励中学习是最有效的。榜样模仿是幼儿学习秩序行为的重要途径,同时被树立为榜样又是一种最大的肯定与鼓励。以“

16、励”促行就是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及时肯定、树立榜样来激励幼儿,让每一名幼儿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的行为中获得力量得到激励,这项策略对促进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与巩固成效显著。注重发现,善于肯定。游戏中教师注重对每一名幼儿秩序行为的观察与发现,及时用积极的肢体语言如竖拇指、鼓掌、拥抱等给予肯定,努力使幼儿都能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力量。如在阅读区,一些幼儿在专心阅读,个别幼儿却拿着书追逐嬉戏,干扰了其他孩子。此时,一名幼儿进入阅读区,拿书时轻拿轻放,走路时轻手轻脚,老师冲他竖起大拇指,那原本打闹的孩子,看到这一幕,也一下子安静了。教师观察片刻,确定其行为确实改变,也冲他竖起大拇指。行为命名,榜样激励。在日常生活中,将幼儿姓名与其身上发生的秩序行为相联系并反复提及,使幼儿的名字逐渐成为这种行为的标志名称,能够强化对幼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