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305736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在“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已成为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出示问题来联系师生思想、引起师生互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一堂课的新旧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课堂练习、总结谈话等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法。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情况显得比较突出,重复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洞洞。这在

2、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一方面教师要认清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低效”的现状,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探究、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能。本文是在阐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的那些有层次、有深度、有高度、有生成,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应该区别于一般的课堂对话(课堂教学中一些过度的,实施组织教学的简单问题)。它要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思考力、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

3、之路的场所。一、现状分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式而无实质。”众观当前课堂,表现在教师提问上,就是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问题有量无质,不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品质。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小学数学课中,要形成师生互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就要多问,有些教师甚至采取了一问到底的策略。一问一答,教师提问的用意就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落实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只处于一种不断回答老师简单提问的被动学习状态。其中部分问题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

4、无暇思考,这样学生能有多少收获呢?而且,很多教师以偏重于记忆性和事实性知识的问题贯穿一堂课,不但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无多大益处。2、提问指向不集中,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模糊、紊乱。有的教师误认为不停地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 就能活跃课堂气氛, 常常问一些小学生仍是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久而久之, 反而导致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例如,“锐角和直角各是多少度?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直角是多少度? ”它的答案是惟一的( 90度) ,二是“锐角是多少度? ”它的答案有无穷个。这样把含有一解和多解的两个问题混在一起问显然是不科学

5、的,由于指向不集中而难以达到提问的目的。3、提问超越水平,引发学生思维激情骤然减退。“课堂教学受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的制约,这是一条基本的课堂教学规律。学生现有的知识准备程度,经验积累水平,技能掌握状况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课堂交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如果教师的提问超越学生认知水平,那么,这种提问的效果是不言自明的。例如,“什么叫做圆?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能用生活中的实物予以说明,或是仅作一般性的描述。因为“圆”的定义,学生在未懂得轨迹和封闭曲线概念前,是难以说清楚的。失去了思考问题的激情,迫于教师的压力,结果只有一种,学生随意“指鹿为马”。4、提问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

6、差不齐。课堂提问,应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即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程度为依据,争取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要么,以个别思维敏捷、理解较快的尖子生为提问的出发点;要么,以部分后进生为依托,问题缺乏弹性过于基础。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致使教学效果形成个别学生超前、大部分学生滞后的局面。二是学生的应答率不高,气氛不活跃,大部分学生没有思维的增量发展。二、把握提问有效性的基本原则1、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由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需要所决定的。因此,问题的选择设计与提出要求细心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和需要。2、提问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空。当学生不能给出答

7、案时,教师采取的策略应该是耐心的等待,给学生时间去思考问题,以求系统的陈述答案。如果等待没有引出回答,教师可以选用以下技巧中的一种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1)给予鼓励,有时学生可能没有作答,或只给出了部分回答,他们需要进一步的鼓励或在老师的帮助下,给出系统、完整的回答。这个鼓励可以是实物的,也可以是语言暗示,或鼓励的神态和话语。(2)补充提问,有时学生的回答是不全面的,模棱两可的,或太局限于一点的,这就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脉络,适当的增加一些前后联系、有助于区别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原问题,给出更综合的回答。(3)重复提问,重复问题有助于突出关键词和短语,强调问题主要部分,帮助学生理解

8、问题的意思,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方便学生作答;(4)补充信息,因为学生缺少某些关键的信息,所以不能说出正确回答。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提供一些造成学生回答困难的缺失信息。通过补充信息,调整问题的内涵,来帮助学生寻求答案,自然要比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效果好得多。3、提问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学生敢想、敢回答的良好课堂氛围,才能激励学生主动的提出疑问,主动寻找答案的积极性。教师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排好序后要鼓励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因为当学生感觉自己被尊重时,学生才会更乐意、更自然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提问的意图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是通过提问来

9、惩罚或威胁学生,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诱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并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探求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呢?(一)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提问层次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是目的性要强,这就需要提问前要对学生有充分的研究、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充分准备适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经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提问层次。比如有教师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接着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整个转化过程很

10、流畅,学生也观察的比较仔细。紧跟着教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个个都耷拉着脑袋。显然这个问题过大,要求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我们课堂教学中欣赏大气的问题,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思维深度。但也要适度,我们面临的毕竟是小学生。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两个小问题:圆的面积与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这样的提问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

11、等方面的水平,采取的是层层递进方式,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才能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是有效的。(二)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科学地设计问题科学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而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1、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在导入环节的问题,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向学生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

12、于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答不上来。这位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这样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2、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有理地说出来。例如,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2厘米8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当学生正确回答后,不能停留在这一步,而是进一步追问:2厘米8毫米等于28毫米,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学生通过更深一步的思考,进一步重现了计算过程与思考方法

13、,通过有条理的表述,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自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更深的发展。3、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对于同一条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精神。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2:5,根据这一条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能用意思相同的其他数学语言来表示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有了以下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为5:2。甲数是乙数的2/5。乙数是甲数的2.5倍。甲数比乙数少3/5。乙数比甲数多150。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2/7。 这样,给出一个问题,并给予学生

14、足够的静态思考时空,可以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法串联到了一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在把握关键环节处巧妙地提出问题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情境导入设问抓联系这种设问一般都放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寻找他们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提问,铺设 “认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渗透与迁移,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逐步建立完整的认识结构。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板演:326+54(列竖式);18.7+0.26 (列竖题);2/7 +3/7;然后提出问题:“第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

15、位对齐?第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题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学生经过比较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展开紧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就能得出共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教师出示例题1/2+1/3,问学生:“1/2+1/3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相加呢?”学生从类比推理中推陈出新的发现:“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2、重、难点处设问抓关键这种设问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问”和“答”,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例如

16、,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结合实例“1345=264”,我们可以设置以下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应该从哪里开始除起?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比除数小怎么办?“2”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6”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把这两句话合拼成一句话,可以怎么说?求出商“2”后,余下的数是几?求出商“6”后,余下的数是几?为什么每次求出的商后,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然后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得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这样抓住关键在重、难点处设问,使学生观察有序、思路明晰,同时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易混淆处设问抓对比“对比”是通过比较,区别事物之间差异的方法。小学生受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对事物的感知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差异性,而差异性愈小的相关概念愈容易混淆。如“整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