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群体.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3043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社会群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六章社会群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六章社会群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六章社会群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六章社会群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社会群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群体.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教专业05级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教案第六章 社会群体课程名称: 社 会 学 授课导师: 毕 天 云 职 称: 教 授 授课周次第 8 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六章 社会群体授课方式略讲与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群体的涵义、社会群体的分类及其现实意义;掌握初级群体的相关知识。2熟悉社会群体的结构。3了解家庭与邻里的社会学常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2社会群体的分类3初级群体的功能参考资料:1美埃什尔曼著,潘允康译等,1991,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雷洁琼主编,199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3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

2、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教 学 程 序 设 计计划时间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三、社会群体的分类四、社会群体的结构五、社会群体的功能15学时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研究历史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类型 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四、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五、初级群体的功能15学时第六章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一)社会群体的涵义1社会群体的不同理解社会群体是从英语“social group”一词翻译过来的,有人翻译为“社会团体”或“社会集团”,在社会学界通用的翻译是“社会群体”。关于社会群

3、体的具体涵义,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把社会群体解释为社会。如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为群学肄言,他所说的“群”,就是指社会。二是把社会群体理解为社会类属。如前苏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曾经认为,社会阶级、民族也是社会群体,妇女、男人,青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的结合体都是社会群体。社会类属是指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人们的集合。如“农民工”、“干部”、“学生”、“商人”、“男人”、“女人”、“军人”等等。三是把社会群体解释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认为社会群体是社会上大小不一、繁简不同的各种社会构成单位,如家庭、邻里、学校、

4、工厂、企业等。四是把社会群体仅仅理解面对面直接互动的小群体。如美国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曼斯,认为一个群体就是由一些在一定时间内经常交往、面对面直接互动的人群,即社会群体就是“直接接触”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社会群体涵义学者为数不少。2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这一界定说明:第一,社会群体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体,不是一种“名称”或“标签”。第二,社会群体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互动是形成社会群体的基本途径,社会关系是维系社会群体的纽带;第三,社会群体既不是个人,也不是

5、社会,而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构成社会的一种单位。(二)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结合而成的,但并非所有的人群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一般来说,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或特征的人群才能称为社会群体:1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即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并且每个成员都能明确的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及自己在群体中地位和角色。明确的成员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即每一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并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观念等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是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在群体内部,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地位和角色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联系或关系

6、。这种关系既可以是横向的平等关系,大家处于相同的地位;也可以是纵向的不平等关系,处于不同的地位等级。 2具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社会群体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群体的存在和延续也离不开群体成员之间的持续互动。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进行一定的交往。但这种关系和交往不是临时的,更不是转瞬即逝的关系,而是保持长久的关系和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越长,互动越频繁,彼此越可能加深理解,感情可能越牢固,关系可能越密切。相反,没有持续互动关系的社会群体解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两地分居”的家庭,“天南海北”的恋人群体以及“留守家庭”等解体的比例就比较高。 3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

7、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形成共同的意识、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以及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维系着群体的存在,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因此,群体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我们感”,对外就会产生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区别感。成员的群体意识越强,群体就会越巩固;群体意识越弱,成员之间的相互拆台或“窝里斗”现象就会越频繁,群体的凝聚力就越低,群体就可能解体。“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在于培养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提高群体的整合程度。4具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社会群体的存在还

8、在于群体成员能够自觉地协调自己的个人行动并与整个群体保持一致。在共同心理的支配下,群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群体连为一体,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共同努力。行为能力的一致性把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乌合之众各有目的,各怀鬼胎,缺乏共同的群体意识,没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一)个体需要的产物(二)社会需要的产物三、社会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初级群体是从英语的primary group一词翻译过来的,有的翻译为“基本群体”,有的翻译为“

9、首属群体”,有的翻译为“直接群体”;在社会学界,最为通行的翻译和说法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是指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的、由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互动所形成的、具有紧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小群体。初级群体是在初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往社会的桥梁,主要是一种生活共同体。2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次级群体是从英语的secondary group一词翻译过来的,有的翻译为“次属群体”,有的翻译为“间接群体”,有的翻译为“后起群体”;在社会学界,最为通行的翻译和说法是“次级群体”。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

10、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的典型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为了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学校,为了实现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工厂和企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组建的政党、政府、军队、监狱、法庭等政治组织。因此,次级群体主要是一种业缘群体、事业共同体或工作共同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社会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程度,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一分类方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在“霍桑实验”中的发现。梅约通过“霍桑实验”发现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制约和控

11、制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学校、机关、工厂、公司。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非正式群体不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自己的规范,但这些规范具有非正式性的特点,如不成文性、特殊主义性等。非正式群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立的非正式群体,如邻里和许多趣缘群体。另一种是包含在正式群体之中的非正式群体即“群体中的群体”。第二种非正式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学家最感兴趣的群体,如高等学校或大学班集体中的恋人群体、老乡会以及各种兴趣小组。在规模较大的正式群体之中几乎都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

12、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起租碍甚至破坏作用。(三)内群体与外群体按照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感的不同,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一划分方法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出版的民俗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萨姆纳(1840-1910),美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美国的大学中最早讲授社会学的学者之一,1872年在耶鲁大学任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1909年继沃德之后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他强调并抬高内群体的地位,贬低外群体,对内群体优越感的强调几乎达到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地步。作者试图使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体意识以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1内群体(in-gro

13、up)内群体又称为我们群体,简称“我群”,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强烈归属感的群体。内群体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成员关系亲密。内群体的成员对群体具有忠心、合作的感情,对群体内的其他份子有确切的义务感,特别是在彼此受到危急情况威胁时尤其如此。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具有相互爱护及同情的深切情操,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以内群体为中心的。容易发展和产生“同类意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内群体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患难与共,相互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我们感”。成员对内群体的态度及关系的深浅,取决于此人所

14、隶属的内群体是否能够适合或满足他的基本需要而定。2外群体(out-group)外群体又称为他们群体,简称他群,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是人们没有参与也没有归属感的群体。萨姆纳认为,对于外群体,人们一般怀有蔑视、厌恶、回避、挑衅或仇视的心理,而没有忠心、互动、合作、同情心,对其份子怀有疑问或偏见。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理,而且有时还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和其他有形标记加以强调和突出。社会学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

15、间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不同,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这一分类方法始于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1863-1931,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通过对社会群体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成员群体而言的。1成员群体成员群体也称为所属群体,是指个人所在或所属的群体。成员群体和内群体是成员参与的群体,成员群体与内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归属感。有时,一个人虽然属于某个群体,但对自己所在的群体没有归属感,如“人在曹营心在汉”。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参照群体又称为参考群体,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参与但又接受其规范来比较、评价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或者说,参照群体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引导意义的社会群体。个人与参照群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认同关系。人们认同参照群体的观念和规范以及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