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29989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人民版特训: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板块三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真题典例12015天津高考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 BC D答案D解析不符合“1987年”这一时间信息,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事实,错误。第二幅图片与第一幅相比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正确;题中两幅图片说明中外的交流范围扩大,正确。由此可知,D项正确。22015四川高考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

2、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由作者“安排后事”“准备要坐牢”可知,当时“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并没有出现“百花齐放”之势,“两个凡是”依然发挥作用,A、D两项错误,B项正确;该文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C项错误。3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3、()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答案A解析由“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持怀疑态度,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1990年,不存在引入“资本主义”的问题,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解决的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争论的问题,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不再持怀疑态度,故C、D两项错误。42015重庆高考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

4、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答案A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82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是在1978年之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政企分开管理体制的普遍实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之后(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84年。由此可以判断出A项正确。52015山东高考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概括指出材料所蕴

5、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答案提取历史信息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进行历史解释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

6、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历史表述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出处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中两个人物的心态和做法进行

7、阐释,实际就是回答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的问题、从中得到的启示,注意言简意赅、逻辑关系得当,围绕材料信息作答。师说高考考频本部分内容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5年18考对外开放5年7考考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本质国企改革的内容目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历史启示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规律改革开放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农民工”考查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以广告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不同时期农、轻、重比重的变化考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特点仿真练习1.2016增城调研1978年

8、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答案A解析抓住材料1978年的时间予以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项正确;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两项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项错误。22015临沂模拟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承包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高潮。这

9、一规定解决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A土地所有制问题 B经济结构单一性C劳动力出路问题 D“一大二公”的弊端答案D解析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土地所有制不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农业,经济结构问题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劳动力出路问题如何解决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农村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正好弥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故D项正确。32016淄博诊断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

10、理自主权的下放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的国企改革,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企改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故B项错误,C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开始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故D项错误。42015郑州预测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时间美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75510

11、591985年38553840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无增长答案D解析改革开放前,中美贸易额很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伴随着中美两国建交,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的“滞胀”出现在1973年后,1980年后经济已日益好转,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2015绍兴一中月考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D解析此题变相考查1984年、1992年和2001年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与这三个时间相对应的且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事件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选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