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28736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研究-唐诗故事太宗骗序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辩才初酝i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答辩才探得“招”字萧翼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当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这两首唱和诗的作者一是朝廷显贵萧翼,一是山中老僧辩才,两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聚到一起,而且互相唱和,这当中有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故事所涉及的又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千古一帝唐太宗。兰亭序又名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为当时一批风流人物在兰亭雅集创作的诗歌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言。兰亭,位于绍兴

2、古城西南约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地理位置正好处于绍兴平原、水网地带与丘陵山区的接缘之处,山地景观与水乡风貌得到充分而和谐地体现,因此,早在1600多年前,这里就是非常有名的风景游览地。古人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祈求平安,常在水边组织修禊仪式,同时作为一种水边嬉戏的游乐。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当时侍御史萧翼而是萧翊,其前后情节也多相同:李世民是在高祖武德五年(622)获得此帖,时为秦王,而非即位后的太宗;萧翊是从辩才处求得,而非骗取;太宗死后兰亭序归葬昭陵,亦非太宗遗诏,而是中书令褚遂度的建议。其中也缺少何延之兰亭记细致的情节和生动的故事性。隋唐嘉话云:王羲之的兰亭

3、序,南朝梁代的动乱中流落在外,到了陈朝天嘉年间(陈文帝年号,560565)为僧人智永所得到。到了太建年间(陈宣帝年号,569582),智永将它献给宣帝。后来隋平定陈朝,此帖又被献给晋王杨广,但杨广不甚看重。僧果(汲郡修武人,俗姓赵,名法祐)从杨广那里借去做拓片。后来杨广称帝,也不记得从僧果那里要回来。僧果去世后,弟子僧辩得到这幅法帖。唐太宗为为秦王时,见到此帖的拓本,十分惊喜。乃出高价购买王羲之手书的该帖,但始终没有得到。后来知道此帖在辩师处,便派萧翊到越州从辩才处求得此帖。该帖于高祖武德五年归秦王府。到了贞观十年(636),乃将拓本十本赐给近臣。太宗去世后,中书令褚遂良上奏,认为兰亭集序为太

4、宗生前所看重,不可留在世间。于是秘密葬于昭陵。刘棘的隋唐嘉话与何延之的兰亭记内容虽有出入,但一些基本情节是相同的,如:兰亭集序民间最后的收藏者是山阴的僧人辩才;太宗非常喜爱兰亭集序,千方百计寻去而始终未能得到;最后由太宗派出的使者萧翼或箫翊从辩才处获得;兰亭集序最后被秘密陪葬于昭陵。这个基本事实也被后来的许多研究兰亭集序的资料所证实。到了宋代,御府、定武、会稽、洛阳等地传刻和公私收藏的各种兰亭版本,共有一百六十多种,并出现许多研究此法帖和考订不同拓本的专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桑世昌的兰亭考和俞松兰亭续考。桑世昌(生卒年不详,约1135前后一1210前后在世),字泽卿,号莫庵,淮海(今江苏徐州一

5、带)人,南渡后,其家居天台(今属浙江),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外甥。兰亭考原名久兰亭博议,共十二卷并有附录群公帖跋。此书是最早关於兰亭序研究与资料整理的专著。汇集了散见於各种着录、笔记、信札、诗文和题跋中关于兰亭序的记述。书后附录的群公帖跋,虽经高似孙删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兰亭续考,二卷,为续兰亭考而作。作者俞松,字寿翁。所录内容均为两宋人物就兰亭诸本所作题跋。其题跋与兰亭考基本不重出,特别是李心传跋语多及史事,可补史缺。上述两本专著都确切记载了兰亭序真本为温韬发掘昭陵时所毁。温韬是五代后梁时代耀州节度使,也是专门盗取唐朝皇陵的盗墓贼。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

6、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载,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蜒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其中并未提到兰亭集序,可能该法帖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至于骗取老僧辩才兰亭集序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何延之兰亭记中的说法:萧翼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另一是史籍贞观实录中的说法:萧翼因骗的兰亭集序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贞观实录虽是史籍,但史学界更倾向于何延之的说法。附一:兰亭记(唐何延之)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哪王羲之字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

7、,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那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馅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

8、,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健,籍受一石余,而五健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己下莹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于释教,故号所住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尝于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

9、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殁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

10、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清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湘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堀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珊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堀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莫,步月共俳徊。

11、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蚊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翼,长苦叶风飘。”妍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其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己。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

12、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弄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恕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有墨敕,可报汝都督齐善行。”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在伪夏之时为右仆射,以用吾

13、黄门庐江节公及隋黄门侍郎裴矩之策,举国归降我唐,由此不失贵仕,遥授上柱国金印级绶,封直定县公。于是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箫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院,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悌,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

14、。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用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啜粥,岁余乃卒。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牛,时随牒适越,航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辩才弟子

15、玄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俭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潜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场之族。长安二年,素师已年九十二,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之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其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彭年。)明、(察微。)温、(抱直。)超(令叔。)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须知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代之修禊,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术艺,迹逾华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承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宣敕,内出绢三十赐永,

16、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施,光骇闾里。仆蹋天闻命,伏枕怀欣,殊私忽临,沉痢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附二:隋唐嘉话卷下(唐刘棘)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附三: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di)稽(jl)(3)山阴之兰亭,修禊(X1)(4)事也。群贤(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