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28698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教案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作用。2、学习孝文帝主动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3、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总结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培养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难点: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 教具:教学案教 学 过 程学 法 指 导一、 基础知识填空1、 年, 族建立北魏,定都 。 年,又统一黄河流域。2、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 。均田令规定,官吏可以获得 , 的原有土地不变,这就使 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 、

2、的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均田制使更多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 ,保证了统治政权的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从 迁至 。4、孝文帝改革中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二、 新授过程预习提示:1、孝文帝改革的条件有哪些?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一)智者的选择见P25页表格据下图认识我国历史的演进脉络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提问:在十六国中北魏是如何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建立统一2、

3、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改革前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他5岁即皇帝位。重视汉族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重用汉族地主,注重培养人才,设立太学,让各地搜罗书籍送往平城,供他和拓跋贵族学习。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他顺应这一趋势,听取汉族大臣的建议,实行改革,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自己带头改为汉姓。

4、 请回答: 材料中反映的事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当时进行改革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条件:总结:可见改革不是孝文帝的突发奇想,而是为了 ,必须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行汉化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学生浏览全课,简单认知 (二)均田制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了解均田制的相关情况(1)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 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

5、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提问:1、那北魏政府何以有如此多的土地可以支配呢?由此可知均田制的实施的前提是什么?2、那政府分配土地是不是无偿的呢?为什么?3、均田制实行以后,对北魏政府能够产生什么影响呢?背景内容: 对统治阶级意义 对农民 对社会经济(三)整顿吏治 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基础之上回答以下问题1、在改革前,北魏实行怎样的吏治?2、这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3、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4、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四)迁都洛阳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 1、原因结合课本文字和示意图

6、,完成表格,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2、过程3、意义A、B、C、(五)革除旧俗汉化 1、背景、目的 2、内容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7、)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3改革的历史作用反思历史进一步启发: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启发: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学生讨论后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总结升华:关于古代改革的几个基本认识A、对改革

8、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标准;历史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重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改革成败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护;B、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和理解古代改革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C、定义及内涵: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调整、变动,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2、分析每一具体改革或变法的原因:宏观上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微观上从该政权的特征属性及改革者的个人才能。3、分析改革的影响:从时间上近看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远看对后世的影响;从地域近看对本国、本地区的影响,远看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三、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归纳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四、布置作业1、复习并掌握所学知识2、预习下一节内容五、板书设计1、智者的选择 2、均田制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革除旧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