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28554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述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述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与老子独立人格培养的异同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老子将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婴儿”、“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由此,老子导出理想人格应是绝仁弃 义、绝学弃智的返朴归真。庄子高扬人的自由本性,设计并确立了既不同于儒家 积极入世,也有别于佛教出世的“逍遥”型理想人格。将分别论述两种独立人格 的培养。老子型独立人格: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老子时代上层社会生活极其奢华,物欲横流,而一般平民则流离失所,生活 无着。老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私欲膨胀、不加遏抑所致。 他告诫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但是,他并不提倡绝欲。他也认为,正 常的物质需要是人所必需的,只是人

2、们要知道满足。涤除玄览,专气至柔老子认为,要实现“为道”的教育目的,就要使人心平气和。他说“载营魄 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 无为乎?”著名学者任继愈认为,“涤除玄览就是要把自己的内心打扫干净,清 除外物,做到没有暇疵”。老子认为,靠直觉的体认与潜意识的开发,作内观返 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弊障,就接近于为道之人。贵柔戒刚,谦让不争老子从自然人本主义道德观出发,极力主张人们去学习贵柔知足、谦让不争 的修身之道。老子为了说明柔的功用,以水与人类的生长来作比。认为普天之下 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用土可以围之,用木器可以盛之,用金属可以断之,用 火可以

3、蒸之。但是,要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胜过它:水可以淹没高山,可 以扑灭大火,可以使金属生锈,可以使木质腐烂。所以,柔韧中含着生机,刚强 则预示着灭亡。大直若屈,不露锋芒老子具有委屈反能求全的辩证思想,极力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 若讷”的人格。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知 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人们要保持“自矜”的态度,即使取得成功也要不 夸耀、不露锋芒,以免影响长进。上德若谷,报怨以德老子认为,“道冲而用之,又不盈”。“道”是空虚、用之不尽的,人的心灵 如同道一样,只有空虚若谷,不被私欲所蔽才能包容一切。这种“空虚若谷”的 品格应表现在:国家之间,要

4、相互尊重,以谦让自处,维持睦邻关系;人与人交 往,要以诚待人,以宽容之心待人;对统治者而言, “空虚若谷”更重要,只有 虚怀若谷,虚心谦下地对待百姓,才能得民心、得天下。重视实践,矢志强行老子提出了人格自我完善的系列要求,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 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他 认为,人既要认识别人,也要了解自己。战胜别人是有力,超越自我才刚强。知 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 不迷失精神的就能长久, 身死道存的 就是不朽。人“自知、自胜、自足” ,重视实践,矢志“强行” ,就能丰富自己的 精神生活,使生命保持永恒的意义。庄子“逍遥

5、”型理想人格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明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 行是?风起北方, 一西一东, 是上彷徨, 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 故?”其“无为”乃是无为于人世间的仁义礼法、功名利禄,而对人生意义的形 而上思考、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道”的体悟之“为”却一刻也未曾停息。庄 子超越了先秦以来对上天盲目顶礼膜拜的愚昧迷信, 继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为代 表的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将天地自然视为认识的客观对象, 向曾经笼罩着神秘 外衣的自然现象发出了种种疑问。鲜明地凸显出庄子试图认识、理解客观世界, 追问世界终极存在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庄子以“自

6、然”作为其人生哲学的价值原则,并看到了“自然”的“无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厚天地 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 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因而,庄子的理想人格还包含了另 一层含义: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庄子在骈姆中通过“凫胫虽短,续 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之比喻,强调所谓至理正道,必须不违反事物各 得其所而顺应自然。 庄子这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思想真实地告诉人们: 在人类之外的这样一个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 任何关于自然界的探索 活动都必须以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 人的意志虽然有为, 但人在探究 自然

7、而展开实践活动时却不能反自然而恣意妄为。 自然规律虽然带有偶然性, 但 更具有客观性。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庄子在天下中对“逍遥”型理想人格之精神不受任何约束而超然于万物 之上作了诗意的描述:“至人神矣!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 ”在庄子的理想人格中,固然含有其对昏乱无 道的社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的顺世思想,然而其理想人格的实质却是 超脱世俗羁绊、不为外物所累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庄子在秋水一篇中描 述了他在濮水边钓鱼对楚使来请他为相而不为之所动的故事。他托喻神龟表明自己“宁其生而曳尾涂中”而不“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安于贫贱不与权贵为伍的 生

8、活态度。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以“自然”为价值原则,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的“无为”思想化解了天、人对立的矛盾,而导出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旁日月、挟宇宙、合万物”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这一立足宇宙、融入自然的视角,无疑使人的 视域变得咼超、心胸变得豁达。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处于战国时期争夺不已、纷乱无道的黑暗现实之中,庄子深受到环境的险恶 和生存的巨大压力。为了保全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不得不入世随俗、 削减锋芒,然而他却始终以不失“真我”、“本我”为前提,“顺人而不失己”。在 庄子看来,儒家人为的道德规范、封建纲常是对个体生命的伤害、 对自然本性的 曲扭和对个性伸张的压制。“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 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这些话语虽然不无偏颇,因为儒家道德具有促进个人心性修养、增强个人社会责 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积极的一面。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以体现群体价值的仁 义礼法为道德本体,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