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280905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雀东南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孔雀东南飞悲剧美高州师范学院 309中(1)班 蔡晓云【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述诗,它的悲剧美主要表现在: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的悲剧式故事情节来引起人们的恐惧与震撼,以悲剧式的人物性格来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悲哀。【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本诗最早见于梁代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并加序文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一、 悲

2、剧式的故事情节 孔雀东南方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乐府诗中独领风骚,是一首哀婉动人、催人泪下的爱情诗。全诗开篇就用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揭示了整首诗的悲剧基调,同时也用美禽失偶起兴为焦刘两人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这首诗是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以及对封建家长婚姻制度的反抗为线索,生动感人地述说了这对“孔雀”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被活活拆散、双双殉情的婚姻悲剧,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长制“吃人”的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为爱情和婚姻幸福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反抗精神。全诗一千七百多字,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

3、从许”,讲的是刘兰芝被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要焦仲卿遣走刘兰芝,焦仲卿不愿“堂上启阿母”,却遭到母亲的怒骂谴责。这是一切矛盾冲突的开端,整个悲剧的开始。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这部分是讲焦仲卿和刘兰芝无力反抗,被迫“东南方”,但两人还抱着“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幻想,并以“磐石”“蒲苇”明誓,永不相负。这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到“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写的是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兄长逼嫁,刘兰芝走投无路,被迫允婚。这是继第二部分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发展。第四部分从“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到“徘徊庭树下,自

4、挂东南枝”,这部分写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知道后亦“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了。这是诗歌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整个悲剧的结局。最后一部分则是两人死后终于合葬在一起,并化作连理枝和比翼鸟双宿双飞。这是整个故事的尾声,是一切矛盾冲突的终点。全诗层次分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诗歌并没有花任何笔墨来描写两人的相遇相知或是相近如宾、举案齐眉的恩爱情景,而是着重描写两人的被迫分离以及双双殉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悲”是贯穿全诗的中心点,也是全诗的基本情调。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刘兰芝在兄长逼嫁时的“仰头”作答,当即许婚这一举动,在前一刻与焦仲卿作别时还相互明誓、永不相负,而现在却是允婚,难道刘兰芝这么

5、快就变心了,但往后一看,当母亲问“何不作衣裳”时,她又是“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了,可见她没变心;在出家当天焦仲卿指责她不守信用、违背誓言时,她则道“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以及她最后的“举身赴清池”中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忘记当日的誓言。这里的“悲”是显山不露水的悲,却又让人能够真确的感受两人的悲哀、痛苦、无奈。而且这一大转折不仅把整个矛盾冲突拉向高潮,同时也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 相对于一般的古典叙事诗而言,孔雀东南飞这一艺术特色是独特的,它与一千多年后的当代小说戏剧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的是,孔雀东南飞这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以后的古典叙事诗创作中并没有得到有力的继承和

6、发展,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缺陷。二、悲剧式的人物性格 孔雀东南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它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悲剧式人物形象。在诗中,不论是焦仲卿、刘兰芝,还是焦母、刘兄等人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刘兰芝的善良美丽、聪明能干,焦仲卿性格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由软弱到坚强的转变,焦母的专横霸道、无理取闹,刘兄的攀权附势、见利忘义、尖酸刻薄,都描绘的很传神,让人过目不忘。(一) 刘兰芝毫不妥协、勇往直前的性格刘兰芝作为封建势力压迫下的一名普通妇女,她没有权势,没有金钱甚至连最基本的自由也是水中望月的幻想。在焦家,她没有身份地位可言,但她并不是没有灵魂,没有主见的傀儡,她是个勤劳、善良、聪明、坚毅

7、、沉着的女性。她自信、自尊,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她敢于反抗,面对专横的婆婆和夹在中间的丈夫,她没有等婆婆开口赶人,而是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在拜别焦母,她“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把自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人一种并非被休弃,而是要出嫁的错觉。在这可以看出刘兰芝的与众不同,不向命运低头,即使是被遣也要体态端正的离去,像一名勇敢的战士昂首付刑,不卑不亢,而不是低头唯唯是诺。因为她知道,她不能回头,只能向前走,不论前面的路是怎样的坎坷。刘兰芝被焦母遣回娘家,在面对兄长的逼婚时,她不“仰头”作答,当即许婚。但当阿母问“何不作衣裳”时,她是“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从这可看出刘兰芝是忘不了焦仲卿的

8、,只是她的坚强不允许在兄长面前落泪。改嫁前夕,她“左手使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她是在做嫁衣,同时也是在做葬衣,正像她向焦母作别时精心打扮一样,在临死前,她也要把自已打扮得更美丽,更动人。傅如一先生在评价刘兰芝的死时,用的一句话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在绞刑架下要整衣正帽,这是英雄本色,是从容就义的凛然正气,那种贪生怕死之徒焉得有此磊落胸怀!”刘兰芝不怕死,她要的是死的风风光光,漂漂亮亮。“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死了,她用她的死捍卫了她的爱情,她用她的死反抗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刘兰芝的不平遭遇在女性中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都是常见的,像诗经中的谷风和虻中的女主人公,如在往后的

9、钗头凤的唐婉,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现代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再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玛丝洛娃这些女性都受的不公正待遇,让人为她们的遭遇感到惋惜,对社会的冷漠无情感到痛恨,同时也不禁为她们的坚强心存敬畏。作为封建礼教悲剧的产物的刘兰芝,她无力反抗压在她身上的两座大山,她也无法再与焦仲卿相守相成,但她毫不妥协,以死明志,以她的死与封建礼教作斗争。这样的刘兰芝是可以站在反封建的前列,让人敬仰、让人钦佩。她不向封建势力屈服,不向压在头顶的大山低头,她像一位英勇的战士站在战争的前列,举起手上的武器反抗,向敌人进攻。(二

10、)焦仲卿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性格转变对于焦仲卿这个人的评论,众评论家的意见不一,但大多专家认为,焦仲卿比刘兰芝软软弱,认为他缺少刘兰芝的刚毅果断。不过我认为这仅适合一开始的焦仲卿的评价,因为焦仲卿的性格在不断地改变,他的思想在不断地进步。一开始的焦仲卿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的,在听闻母亲要遣走刘兰芝时,他是“堂上启阿母”,而在母亲说出“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时,他是“长跪告”,但在惹怒了母亲之后又是“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了。这时的焦仲卿是站在母亲和妻子矛盾漩涡中间的男子,在进行着情感和理智上的较量。在情感上他舍不得相亲相爱的妻子,想与刘兰芝长丝相守;在理智上,他又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这也是他自

11、小受儒家忠孝观的影响。在礼记内则中有“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作答。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虽说古代强调女子要三从四德,但在现实中“三丛”中的“夫死从子”是形同虚设,在古代因受儒家忠孝观的影响,子女一般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因此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焦仲卿也只有“默无声”了。这时的焦仲卿是软弱的,是矛盾的,既想要留住妻子,有不想得罪母亲,最后只有“谓新妇”“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即使与刘兰芝分离了,焦仲卿还抱着“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幻想,这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封建制度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没有意识到刘兰芝这是出了虎口又入狼口。直到他惊闻刘兰芝要改嫁时

12、,他才猛地惊醒,匆匆赶去与刘兰芝见面时,他指责刘兰芝不守信用,违背两人当初的誓言,还道出了“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时的他萌生了死志,终于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回家后,他“上堂拜阿母”,留下了“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遗言,而在他得知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后,亦“自挂东南枝”,再也无一点留恋。这时的焦仲卿已不再是一个软弱无能,只能顺母遣妻的人了。“焦仲卿弃母殉情,是要承担不孝的罪名的,他的死就其勇决而言比刘兰芝有过之而不及。”焦仲卿的死证明他摆脱了儒家的忠孝观的束缚,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挣扎而出,用最后的行为表明了他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反抗。这时的焦仲卿不再是一个懦

13、夫,他已是一个有担当的勇者,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反抗者。人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人只有把困难当成一个个垫脚石,把前方的路铺平,才能走的更快、更稳。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己又是在太守府里当小吏,可见他饱读诗书、深知礼教、深懂孝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得出焦仲卿的生活都很平顺,没受什么挫折,直到母亲要他遣走刘兰芝,他才开始受挫,因此可知刚开始的他没主见、软弱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但焦仲卿的成长速度是飞快的,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一跃千里,从软弱到坚强,从懵懵懂懂、不知世事艰难到对社会彻底绝望。但不可否认,焦仲卿的确成长了不少,成熟了不少。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

14、的影响下,焦仲卿抛下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与刘兰芝双双殉情是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时的他怎能不让人钦佩呢?(三)焦母专横霸道、无理取闹的悲哀在焦家,做为封建势力的最高统治者的焦母亦是一个悲哀的老太太,她专横霸道、经常对刘兰芝无理取闹。中国古代讲求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给予男子诸多自由,古代的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丈夫的冷漠使众多妇女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到儿子身上,“母凭子贵”的思想也是众多女性的心里反映。焦母也是一个悲哀的女性,从诗中可知焦母年轻就守寡,独自抚养焦仲卿兄妹,对她而言,焦仲卿是她的所有物,不许任何人夺走她在儿子心中的地位。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后是举案齐眉、相近如宾的夫

15、妻生活刺激了她,让她对刘兰芝心生厌恶,认为刘兰芝抢走了焦仲卿,因此她要想尽办法赶走刘兰芝,重新夺回焦仲卿。焦母的专横霸道、无理取闹,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也是为了巩固封建势力。她要守住自己在焦家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不允许任何人从她手指夺走。她好不容易才脱离了媳妇的身份,当上了婆婆,作为封建制度下走过来的焦母,她也要把以往婆婆压在她肩上的重量给自己的媳妇,不愿让自己的媳妇好过。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焦母,一个让人恨得牙痒痒,又不得不同情的女性。焦母最终夫死子亡的悲剧是她一手造成的,但她的悲剧又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是封建家长制的残酷让她走向了无法会头的路。三、焦刘两人的生死相随诗歌开

16、篇就用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揭示了整首诗歌的悲剧基调,同时也用美禽失偶起兴为焦刘两人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古代要求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三从四德即限制了女子的言行举动,给女子戴上了悲剧的枷锁。然而作为男子,在古代是没有这些约束,可以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甚至可以随意休妻弃妾。正是因为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古代女子被休弃的悲剧频频发生。如诗经中的谷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无过失而被休的,但在孔雀东南飞里情况却有所不一样。刘兰芝虽也是被休弃的,但她是被焦母休弃的,并不是焦仲卿不爱她而休弃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焦仲卿听闻刘兰芝自尽后亦“自挂东南枝”。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殉情是件平常事,像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化蝶成双;罗密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