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27946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寓言教学应理顺的策略和特征寓言无疑是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它短小精悍,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寓言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寓意。而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者对以下诸多关系的熟谙及各种头绪的厘清,以谋求统一,形成合力,从而达到相融无痕的境界。 一、得意与得言 意,即文本的内涵;言,即文本的语言。意与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寓言教学既要得意,也要得言,二者是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可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对寓言内容的理解、对寓意的探究,教者是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唯恐

2、有所遗漏;而对故事语言的品味、感悟则常常是一带而过,以致在课堂上出现了“直奔主题”的教学倾向:即在文本还未深入研读、角色形象尚未有具体感受、语言未曾细细品味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追问学生文本的寓意,其结果或是问不出所以然,或是理解肤浅,甚至误解寓意。教者对此往往也是一筹莫展,只好越俎代庖,干脆将寓意和盘托出,告诉学生。如此教学,又哪有一丝“语文”的影子? “得意”固然是寓言教学的重中之重,但若不建立在“得言”的基础上,便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这样,学生对寓意的感悟就失去了依托,所谓的道理充其量不过是干巴巴的“筋”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言”是“皮”,“意”是“毛”,“得意”必先“得言”

3、,言意兼得,这才是双赢的。 也许有人说,寓言的语言明白如话,描写也是粗线条的,没有必要在品味语言上花时间。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寓言虽然情节简单,描写也不可能细腻,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这是何故?毫无疑问,这是语言描写的功劳。所以,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必须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句进行品味揣摩,舍此别无他途。 如狐假虎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教学中若能关注其中加点的词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等方法进行感悟,学生自然能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到狐狸的狡诈、做作及老虎被蒙蔽的神态,这就为学生理解、概括寓意奠定了基础,做好了

4、铺垫。 二、审美与审丑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寓意性是寓言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它通常以简单的描写寄托生活的真理,寓讽刺、劝谕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使人获得启示和教益。例如,守株待兔是对经验主义的讽刺,牧童和狼是对说谎者的批评,蜗牛的奖杯是对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者的揶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逐步感悟其深刻的寓意,从而获得生活的真谛和审美的享受。另外寓言常构思奇妙,想象丰富,笔调幽默,语言精湛,体现了语言艺术的形式美,也必须引起教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能以语文的方式引领学生去体会。 我们也应认识到,解读寓言不只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丑的过程

5、。丑代表着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寓言中的角色不少是反面的,具有凶残、强横、虚伪、狡诈等性格特征,其形象或表现是丑的。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寓言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审丑”。现代丑学创始人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因此,教者应通过巧妙的方法,揭示出丑的内在本质,使学生从中获得正确的审美评价,以激发他们憎丑爱美的情感体验。 但在教学中,对丑的“人物”形象的解读须点到为止,不必作深层探究,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对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充分想象,探讨狼是如何咬死小羊的。学生的发言甚

6、为“精彩”,有说咬断小羊喉咙的,有说用爪子划破小羊肚子的,还有说大口大口撕咬小羊的皮肉的,不一而足。对此,执教者也颇为满意。其实,这种充分暴露“人性”阴暗面、大肆渲染血腥恐怖场面的做法有无必要?会给小学生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教者显然是缺乏考虑的,因此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蛇足”和败笔。设若教者在此处稍加点拨,使学生再次认识狼的凶残本性,并将爱与同情的种子悄然撒入他们的心田,那该有多好啊! 总之,寓言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能走出阴暗的泥淖,化丑为美,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三、简约与丰满 寓言言简意赅,语言上较为简约,意蕴却极为丰满。与此相适应,寓言

7、教学也应做到简约而丰满。简约,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不蔓不枝;丰满则指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对寓体进行充分感悟,扎实品味,对寓意能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理解由浅入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简约与丰满并不是对立的,简约,才能为实现丰满留下空间。 有教师在执教自相矛盾一文时,只抓住一个“戳”字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懂一个字,读出语言上的破绽,读懂文本蕴含的寓意。但在简约干净的教学环节中,却又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丰满的教学细节:一问“课文写的用什么戳什么?”二问“如果矛戳不穿盾,说明什么?”三问“如果矛戳得穿盾,说明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楚国人“夸口”的语气。最后讨论“用你的矛戳你的

8、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一提问后楚国人的表现。其间,教者抓住“羞愧”“后悔”“忠告”这三点,通过恰当的、艺术的引领,使得简单的内容变得丰满了,模糊的人物变得清晰饱满了,故事所蕴含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来了。 因此,提倡简约,是删繁就简,“简”就是摒弃繁琐的提问与发胖式的分析,留下“主干”和“中心”,并以此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在与文本、与老师、与同伴的对话中,感受形象,悟情明理,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 四、方法与得法 小学阶段的寓言大多情节简单,语言浅显易懂,寓意也较为明朗,因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或按照固定的教学思路来展开

9、,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大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才能得法呢?笔者以为,教者须以文本的实际和学情为抓手,以精心预设教案、学案为基础,以加强课堂调控为关键,努力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这才能提升教学品位,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一点,也是检验教师学识素养和教学功力的试金石。 比如,同是执教伊索寓言一课,有两位教师的教法大为不同。因本课的三则寓言大同小异,都是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第一位教师就按照感知大意感受形象感悟寓意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法上也是同出一辙。而第二位教师则不然,三则寓言教法各

10、不相同:教狐狸与葡萄与第一位教师大致相同,教牧童和狼则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先找出本文的点睛之笔,即故事的最后一句话:“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再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学习故事,感悟牧童如何“一贯说谎”,“没有人相信”的言外之意,此举使学生保持了对文本的新鲜感,学得饶有兴致。教蝉和狐狸时,则采用了“组织自学汇报交流”的教法,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不断碰撞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显然,两位教师的教法,孰优孰劣是不言自明的。 再如,在揭示寓意这一点的教学处理上,也有高下之分。平庸者方法呆板生硬,缺少弹性和灵活性,有的启而不发,有的仅“授之以鱼”,有的则干

11、脆“灌输”。而高明的教师则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不仅给学生以“金子”,还给予“点金术”或“金手指”:以语言描写见长的文本则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感悟形象,升华认识,得出寓意;情节曲折、对话较多的寓言,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进行表演,在情感体验中自然悟出寓意;对文中留白较多的寓言,则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总之,若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哗众取宠;既注意继承,又敢于创新,寓言教学自然会异彩纷呈,春色满园。 五、务本与拓展 几年前,张庆先生针对语文教学的时弊,曾提出“务本”一说,对纠正“无度拓展”的教学倾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寓言教学也同样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2、不少教师草草教完一则寓言,便玩起了“拓展”的花样:或对寓意大加发挥,深挖一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似乎不如此便显示不出教者的水平;或补充另一篇寓言来学习,美其名曰“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种种做法,不一而足。 寓言教学当然需要拓展,但这必须建立在学好当下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而且即使有拓展的必要,也必须做到“有效”“适度”这两点。所谓“有效”,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如一教师在教蝉和狐狸一文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让学生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

13、在学生把握寓意且学过两则寓言的基础上,是对当下文本的横向拓展,是对教材编者良苦用心的体察,以加深对“人物”形象和寓意的认识为宗旨,因而是有效的。 而所谓“适度”,一是指对寓意拓展的深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二是用于拓展的文字材料的数量应恰如其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是“无度”,是“肥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子”,这样的拓展不要也罢。比如,一教师执教谁的本领大一课,教学近乎完美,学生也已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一寓意。可教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力图拓展寓意,使他们悟出“勇敢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应受到尊重和鼓励”这更深一层的道理。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苛求了,毕竟他们的思维品质是无法与中高年级的学生相提并论的。 以上是对寓言教学的几个对应关系的哲学思考,除了上述列举的,还有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短与长,浅与深,等等,也都值得思考。总之,只有理顺了上述关系,才能澄清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偏差,提升教学智慧,创造出精彩绝伦的寓言教学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