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民俗文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27548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义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孝义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孝义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孝义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孝义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孝义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义民俗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义民俗文化碗碗腔任妍妍东许初中孝义碗碗腔碗碗腔剧照碗碗腔剧照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工作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之说。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碗碗腔。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孝义碗碗腔是山西的一个地方稀有小剧种,是建国后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流布于吕梁、晋中、太原等地。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皮影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亮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2、源流沿革孝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国被誉为“文化之乡”、“戏曲之乡”,民间有 “无孝不成班”、“无孝不成戏”之说。在这片并不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皮腔影戏、杖头木偶、汾孝秧歌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而且还流行着剪纸、说书、跑驴、毛骨碌、民歌、民谣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孝义碗碗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听声咦咦咦(碗碗腔拖腔中真假声混用的尖音子衬字),美如过生日”,诸如此类朴素、真挚的赞美之声,在孝义一带群众中广泛流传。据传,清末光绪初年,陕西朝邑(今大荔)一带,连年大旱,寸草不生。当地碗碗腔艺人因逃荒

3、而流落山西,后分为南北两支,其赴北的一支,在孝义、汾阳一带,受中路梆子和孝义皮腔、汾阳秧歌等影响,逐步形成孝义碗碗腔。据老艺人回忆,约光绪中期,兑镇后庄的碗碗腔皮影艺人刘够清,曾两次赴陕学习纱窗皮影的雕刻艺术,当地不少青年人加入影戏班,职业和半职业性质的戏班逐年递增,并吸收了木偶戏和晋剧、蒲剧的一些剧目。至光绪末期,孝义碗碗腔的影戏班子已达六七十个,演出遍布全晋,还远达宁夏、辽宁等地,并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王宝栋扦工精熟,操技藏神;张立广钢音铁嗓,月迷星惊;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唱喜闹剧,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付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操说各有千秋

4、,誉满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祁(县)、太(谷)等地。辛亥革命以后,孝义碗碗腔逐渐衰落,至建国前夕,全县仅存15个农闲搭伙的皮影班子,而且大部分家当破败,技艺低拙,演出质量低下。建国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50年由皮影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将 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1959年由孝义影戏班在太原组建为太原市碗碗腔剧团,并改由真人演出,从此皮影戏碗碗腔正式发展为舞台剧。同时孝义也成立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剧团,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培养出赵篆英、王冬兰、赵姣兰等一批青年演员。艺术特色唱腔特殊。碗碗腔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唱句一般为七字

5、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现。唱起来腔随字走,四声严明。碗碗腔素有“以声传情,以唱制胜”的传统。其原因除了婉转动听和别具一格的唱腔旋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真假声混合通用,二是“4”和“7”的特殊唱法。碗碗腔的假声唱法,分“尖音子”和“二音子”两种。“二音子”是一种翻高八度的假声拖腔,有时按韵行腔,有时变韵行腔,全部旋律用衬字“咦”来唱出。“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尖更细的假声。是把唱句尾音或“二音子”的尾音翻高八度后,按韵唱出的一种短尾腔。“4”和“7”两音,是在表现悲痛伤感情绪时经常出现的两个音,演唱时,“4”音略高但不及“4”,“7”音略低而不及“b7”,这种音

6、和主奏乐器(月琴、胡胡)的揉、滑效果极其和谐。碗碗腔的唱腔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表现人物感情,塑造人物个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这种腔既宜演现代戏,又宜演传统戏,只是在表现慷慨激昂的火爆戏上,有一定局限性。主要乐器。伴奏乐器分为打击乐和弦乐。打击乐器除全部吸收晋剧外,还有碗碗和节子两样是体现自己特色的特殊乐器。碗碗也叫“盅盅”,用响铜做成,用细铁棒敲击,音色和碰铃相似,一般是一拍击一下。节子是连接在一起的两块檀木木板(长15厘米,宽4厘米,厚2厘米),打法灵活,没有严格的规范。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气氛的。碗碗腔弦乐的主奏乐器是胡胡、月琴、二弦。胡胡是主奏乐器中的中音乐

7、器,琴杆比晋剧的稍短,琴箱稍大,演奏时,戴指帽,多用揉、滑、压三种按弦方法。月琴是主奏乐器中的低音乐器。这种月琴,琴箱呈六角形,木板特厚,音脖长而无品,音准很难掌握,是碗碗腔特有的一种别具风格的特色乐器。二弦是主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比晋剧的“二股子”琴杆长,琴筒粗,发音和小狗叫声相似,对胡胡、月琴进行润色性的衬托。自孝义碗碗腔搬上舞台后,又增加了扬琴、笛子、大提琴等乐器,除碗碗和节子仍由一人打击外,其余乐器都是人手一件,各司其职 (皮影演出时,乐队四人,兼操打击乐、弦乐十件)。演出时,由胡胡领奏,鼓板掌握整个伴奏过程中的节奏、速度以及气氛变化。伴奏形式。碗碗腔在皮影时代,素有“七紧、八慢、九

8、消停”之称,一个班只需七八个人。文武场仅有四个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锣,唱腔起板后转弹月琴。拉胡胡的兼吹唢呐,拉二弦的兼拍铰子。其余武场乐器全由一人进行操作。此人右手击碗碗,左手打节子,若需配马锣、铙钹时,就停下碗碗和节子,一手去拍铙钹,一手用节子去击马锣。剧目概况孝义碗碗腔的剧目可分皮影剧目和戏曲剧目两个部分。皮影剧目较为丰富,除流散失传的以外,现在可收集整理的也在百余本。这些剧目,前自春秋,后至元明,既有宫廷正史,也有民间传说;既有儒窗趣味,也有农舍佳话;既有官场角逐,也有烟花泪歌。其中不少剧目,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也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意义。如歌颂人民群众抗击强暴统治的响马记、反徐州

9、;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六月雪、哭长城;歌颂中华儿女爱国行为的白洋河、李凌碑等。据老艺人记忆,碗碗腔传来孝义的剧目并不多,目下留存可数的,只有避尘珠、九联珠、花柳林、抱纱亭、虎贲山等十余本。其余剧目大都是艺人们从晋、蒲两个剧种的剧目里移植、改编而成的。碗碗腔还有几个来源于民间的小戏,如懒佬看糜子、秃厮下四川等。但由于当地群众习惯于看成本连套的大戏,这些小戏历来很少演出。自1959年发展为舞台剧后,从皮影戏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有白洋河、董家桥、五花马、桃花计、大西汉、包公初断糊涂案等十多个。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有女巡案、雏凤凌空、拷红、包公赔情、状元与乞丐等十多个。此外还创作、移植了柳树坪、山乡红菊、孝

10、河新曲等二十余个现代戏。在表演上,继承皮影艺术一手叉腰一手做戏的传统,人物在激动时常有上身前躬、猛挺等动作,并保留了皮影侧面造型的处理手法。布景也常采取皮影雕刻剪纸图案来表现典型环境。生存现状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前自春秋,后至元明,还有民间传说,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碗碗腔剧目现在能提名的只有120本,目前孝义市博物馆共收集整理了100本。这些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抱纱亭三首案大西汉困淮南桃仙洞等。这些剧目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很长,最能吸引那些爱听故事的观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大胆革

11、新,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用碗碗腔演唱,深受群众喜爱。1959年,孝义成立了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剧团,开辟了碗碗腔艺术的新局面,为山西省戏曲增加了一个具有地方风格的新型剧种。这个新剧种一出现,就在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孝义碗碗腔剧团也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时任孝义剧团编导的张思聪先生,为使碗碗腔这一剧种成为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创作了一个用碗碗腔演唱的大型现代戏柳树坪。柳树坪一剧在太原大中市剧院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受到山西省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誉,可谓盛况空前 后又在长虹、和平等剧院连续演出60余场,太原人把孝义剧团叫做柳树坪剧团。由此奠定了孝义碗碗腔以演现代戏见长

12、的基础。1972年,孝义碗碗腔剧团又上演了由张思聪编导的大型现代戏孝河新曲,并参加了山西省新创作文艺节目调演,得到好评,名列前茅,轰动省城太原,蜚声三晋剧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来,孝义的碗碗腔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飞跃。1987年,孝义碗碗腔剧团上演了由梁正川、霍锁昌、粱正平、田喻亮等编创的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之一的风流父子,应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邀请进京演出,并在中南海小礼堂为国家领导人专场汇报演出,受到领导、专家和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1991年,孝义碗碗腔副团又上演了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之二的风流婆媳。1997年,孝义碗碗腔剧团又推出了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之三的风

13、流姐妹。1999年,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应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邀请,再度进京演出,献演大型碗碗腔现代戏“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展示一个地方剧种的独特风采。“三部曲”以其主题突出、剧情跌宕起伏、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和全体演员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国家文化部领导、戏剧专家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赞扬和好评,轰动京城,名噪一时。2004年春,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推出由任学谦、马明高编创的大型现代戏酸枣坡,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在戏剧频道全剧播放。碗碗腔从柳树坪孝河新曲到“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再到酸枣坡,精品迭出,成果丰硕,谱写了孝义戏曲的新篇章,树

14、立了孝义一座又一座的文化丰碑。 碗碗腔因他们享誉四方 张建琴于1952年生于孝义县梧桐村,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吕梁地区第一个梅花奖得主。张建琴12岁步入艺苑,主攻小旦,兼攻青衣。16岁时便成为孝义县碗碗腔剧团的骨干演员。后来她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收为艺徒,使她从表演、唱腔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张建琴戏路很宽,不仅在樊梨花小刀会拷红逼婚记等二三十个古装戏中饰演主要角色,而且在把关洪湖赤卫队海岛女民兵朝阳沟爱情的审判和“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等十几个现代戏中担任主演。她不仅碗碗腔唱得好,演唱皮腔、晋剧也是行家里手。张建琴年纪轻轻就蜚声三晋剧坛,表

15、演和唱腔都有独到之处,气质非凡,身材均匀,长相好,扮相俊,嗓音脆。她能在舞台上塑造一系列不同身份、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张建琴演戏,粗犷而细腻,规范而传神,能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把人物性格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在大型现代戏风流父子剧中扮演柳梅,把柳梅自负、刁钻、泼辣的性格塑造得惟妙惟肖。1989年,风流父子成为脍炙人口的好戏。她善演文戏,演武戏也见长。在小刀会剧中扮演周秀英,在樊梨花剧中扮演樊梨花等,塑造了众多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演樊梨花,唱、做、念、打、舞都很见功夫,跑起圆场像行云流水,只见头顶绒球巍巍颤,背旗悠悠飘。张思聪( 1931-1994)是戏剧创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张思聪是将碗碗腔搬上戏剧舞台,以真人表演的开拓者。他于1958年改编导演了碗碗腔传统戏白洋河,演出上百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他自编自导的柳树坪,在参加晋中地区戏曲会演时获得编剧奖、导演奖,并于1 963年在山西省文代会演出时再次受到好评。张思聪一生所写戏剧作品达十几部,作品大多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具有通俗生动、准确形象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