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古诗三百首.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272011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淇河古诗三百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淇河古诗三百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淇河古诗三百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淇河古诗三百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淇河古诗三百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淇河古诗三百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淇河古诗三百首.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淇河古诗三百首序分享 | 发布时间:2010-4-27 7:02:44 作者: 鹤壁市政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淇河古诗三百首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该书收集了古代200位左右诗人咏及淇河的优秀诗篇首。这又一次证明了淇河在历史上的地位。说淇河是“诗之河”,即“诗经之河”、“流淌着诗的河”当之无愧。透过淇河古诗三百首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窥到这条诗河在历史上曾有过的风姿。 一、古代淇河曾比今天长 古代淇河在今鹤壁市域内呈U字形,遍及整个市域。古淇河并非在今淇门处注入卫河,而是继续南流至浚县申店(古宿胥口处),折向东北流,经浚县官庄后,流经同山、白祀山、枉人山之东,至浚县瓮城(雍榆城遗址)蒋村(顿丘县

2、故城遗址),再往前行在大伾山东北方向入古黄河,要长于今天40余公里。汉书?地理志:“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资治通鉴:“班志曰:淇水至黎阳入河。” 晋代以前,豫北卫河水系还未形成,当时太行山东麓的清水、淇水和洹水都流入古黄河。淇河什么时候不再入黄河呢?资治通鉴:“汉建安九年(204年),魏武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曰枋头。”晋代又将清水从入黄河改为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大业四年(608年)利用清水和白沟开挖永济渠。北宋以后,更名御河。元末明初,始称卫河。淇河原为黄河支流,由淇河古诗得到印证。汉朝无名氏张公神碑歌:“綦水汤汤扬清波,东流折于河

3、”。此诗作于和平元年(150年)五月。“綦水”即今淇河,綦,这里通“淇”。“河”即古黄河。诗句的意思是:淇水浩浩荡荡激起层层碧波,向东流淌,再折向注入黄河。 清朝刘玉瓒春日黎阳怀古限韵:“河流非古犹存迹,淇澳于今尚有声。”“河流非古犹存迹”即指黄河古道犹存。 二、古代淇河水质比今天清纯 今天的淇河享有“北国漓江”之美誉,岂不知历史上的淇河的水质比今天更清纯。 南朝梁诗人沈约春咏:“青苔已结洧,碧水复盈淇”。 唐朝诗人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唐朝诗人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北宋邵雍寄杨轩:“淇水清且泚,泉源发吾地”。 南宋魏了翁寄

4、题王才臣南山隐居六首:竹亭:“西山抱孤洁,淇水凝寒绿”。元朝马钰香山会?次重阳韵:“澄清淇寂深通奥”。元朝诗人马德华淇门飞雪:“淇水日夜流停舟叹清绝”。 明朝诗人张维藩山、水、竹、民歌:“其二歌曰淇之水,湜湜其流无间已,我侯不染半尘埃,与尔无痕清见底”。 “碧”、“碧玉”、“清”、“绿”在淇河古诗中多次出现,几乎成了形容比喻淇河水的专用词汇。无怪淇河本来就有“清水河”的别名。 三、古代淇河流量水势比今天大 历史上的淇河不仅水清,而且流量水势要比今天大得多。 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有“淇水汤汤,溅车帷裳”句。汉代的张公神碑歌中有“綦(淇)水汤汤扬清波”句。“汤汤”之意,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这

5、反映的是汉以前的淇河。 西晋诗人陆云有“会如升峻,别如顺淇”句,意为“相逢难得就像登山,分别容易如顺淇而下”,可见晋时的淇河水势之大,水流之急。 元朝诗人马德华淇门飞雪:“淇水日夜流,沙堆积晴雪。飞屑满汀洲,凝晖照溟渤。寒通剡曲风,白映天上雪。对景忆山阴,停舟叹清绝。”细细品味此诗,会令人想起苏东坡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它生动地描述了晴日里在淇门镇淇水入卫时形成的壮观“飞雪”奇景。汤汤气势仍很可观。 明朝魏大本淇水:“隆虑山下水,冲突七盘隅。涧道东南注,滩声日夜呼。蛟龙潜洞壑,鹳鹤老江湖。绿竹千年种,临流想卫都。”明朝陈孟懋、刘希鲁同题诗纣窝滩声分别写道“波涛滚滚如雷吼”、“时时澎

6、湃惊人耳”。明朝海岳子淇邑胜杰:“淇水非殊翻雪浪”。这些诗句都写出了当时淇河的流量和水势之大。最典型的是明朝傅国庶的白龙潭:“一水奔流万壑惊,悬波直下怒声轰。若非呼吸关神力,那得风雷竟日鸣。”淇水旁白龙庙下的白龙潭,悬波飞流直下,怒声如雷,竟日轰鸣,万壑震惊。短短四句,描绘出白龙潭淇河的浩大气势,读来涛声犹如在耳,飞瀑如在眼前。诗中描写的景象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 清朝杨时壮、杨时复的同题诗白龙潭分别写道“万流穿山至,飞涛溅渚洲。喷云潭似冶,飞露夏成秋。爱听溪中吼,还期天际流”。“粼粼怪石涌珠泉,百道飞来卷曙烟。怒落沧溪成暴吼,倒嵘雪浪不停漩。暮云惊响栖孤屿,朝日穿崖识洞天。自是深宫深万丈,故多

7、雷电绕门前。”两首诗异曲同工,诗中的“万流”、“百道”、“万丈”,“飞涛”、“喷云”、“飞露”、“怒落”、“暴吼”、“倒嵘”、“雪浪”等等词语生动地刻画出了淇河水势排山倒海,凶如猛兽,说明清朝时淇河的水势和流量仍比今天大。 与古诗中的淇河相比,今天淇河的水量确实大大减少,但她仍然是北方唯一流量较大,受污染最小的(鹤壁人为之骄傲的一句话“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已经名不副实)河流。前段看到一篇消失的河流的文章,很替淇河担忧,如不能更好地保护,若干年后淇河是否也会在地球上消失呢? 四、古代淇河生态环境比今天好 淇河卫地的生态环境和植被情况直到清朝都比现在好。“浅渚”“深塘”,遍布淇滨;荷花菱叶,弥望皆

8、是;蜂飞蝶舞,花繁似锦;竹树夹岸,长林遍野;真有如北国之江南。 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诗经?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在彼淇厉在彼淇侧”。这两首诗中的“竹”和“狐”虽用以比兴,但透露出先秦时期的淇河两岸的动植物的生态情况。 汉朝无名氏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十二:“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阳。双凫相背飞,相远日已长”。凫,野鸭。 南朝宋?鲍照采桑:“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南朝齐?王融古意诗二首?其一:“游禽暮知反淇上绿条稀秋雁双双飞”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倡楼怨节:“朝日斜来照户,春乌争飞出林。片光片影皆丽,一声一啭煎心。上林纷纷花落,淇水漠漠苔浮

9、。”南朝梁?萧纲(梁简文帝)杂句春情诗:“蝶黄花紫燕相追。杨低柳合露尘飞。已见垂钩挂绿树。诚知淇水沾罗衣”。南朝梁沈约八咏诗之会圃临春风:“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先泛天渊池,还过细柳枝。蝶逢飞摇扬,燕值羽参池梧台未阴,淇川始碧”。 唐朝诗人储光羲相和歌辞?采莲曲:“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唐朝诗人乔知之弃妾篇:“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唐朝诗人李嘉祐春日淇上作(一作汉口春):“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唐朝诗人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10、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唐朝高适酬陆少府:“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唐朝诗人韩翃送蓚县刘主簿楚:“草色连绵几千里,青骊躞蹀路旁子。花深近县宿河阳,竹映春舟渡淇水”。唐朝杨师道阙题“二月桑津期结伴,三春淇水逐关情。兰丛有意飞双蝶,柳叶无趣隐啼莺”。唐朝乔知之弃妾篇:“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唐朝常建春词二首其?一:“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北宋李至有“翠美森森淇水边”句。南宋李昴英自赞:“淇傍何有,秋鹤霜竹。” 明朝方员纣窝滩声:“百尺寒潭号纣窝,纣王残骨葬深波。乘风鱼浪惊沙雁,对月蜃楼伴水

11、鼍。湍转声随滩外响,棹忙影响水中歌。渔翁遇此无他虑,暗想当年战笠蓑。”明朝许赞高村铺有感:“雁阵鸦群忽漫,轻尘薄雾相停”。 直到清朝,淇河两岸仍然莲藕芬芳,林木茂盛,遍地飞花。清朝高遐昌淇园八景:“斐亭云涌藕花洲,依槛搴芳俯碧流”。清朝孙宜孙朝阳野色:“淇右诸峰耸,朝阳野色佳。桃花千万树,茅屋两三家。远岫连不断,前岗堆复洼。夜来新雨霁,春草烂朝霞。” 五、古代淇河曾是舟船往来之河 从淇河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淇河曾经是游船如织,百舸争流之河。 我国第一位有名字记载的女诗人许穆夫人竹竿中有“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烩炙人口的名句。 南朝齐诗人谢朓“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

12、许,桂舟复容与”。 唐朝诗人李白有“淇河流碧玉,舟船日奔冲”诗句。“冲”是交通要道,可见淇河航运景象曾是多么繁忙。唐朝诗人沈佺期入卫作:“淇上风日好理棹想荆歌”。唐朝诗人岑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唐朝诗人高适送魏八:“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唐诗人王维淇上别赵仙舟:“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唐诗人韩翃送蓚县刘主簿楚:“花深近县宿河阳,竹映春舟渡淇水”。 明朝诗人陈宪章冕与张别驾约游清淇:“长江月色浩无津,爱月撑江别驾真”。诗中的“长江”“江”均指淇河。 六、顽强的淇竹的消失是百年左右的

13、事 淇河之竹曾多次遭砍伐。汉武帝瓠子歌二首序中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帝既封禅。乃发卒万人,塞瓠子决河。还自临祭,令群臣从官皆负薪。时东郡烧草薪少,乃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既临河决,悼其功之不就,为作歌二章,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名曰宣房。”再就是汉朝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万,支援刘秀北征燕代。北宋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北宋灭亡,史称“靖康耻”。金军占领中原以后,在太行山一带滥伐林木烧炭,对淇河两岸林木进行毁灭性砍伐,今天的白龙庙、许家沟等地仍可发现多处炭窑遗址。 隐居淇滨的南宋诗人李昴英自赞中的“淇傍何有,秋鹤霜竹”诗句,说明南宋时淇河仍有竹子。 直至元、明,淇河两岸局部竹子长势仍很茂盛。元朝诗人马德华卫溪烟雨就有“淇流窈而曲,绿竹何森森。阴舍烟雨重,影落溪潭深”句。明朝开国宰相刘基刘伯温淇园:“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玕(翠竹的美称。lnggn似玉的美石)少,霁色猗猗入画中。”明朝诗人张继淇园竹翠:“太行山外碧山隆,卫武淇园曲水中。六逸溪边传胜杰,七贤林下仰高风。”此诗不仅证明明朝时期竹子的存在,也证明了稽康与阮籍曾游于鹤壁五岩山和小寺湾竹林寺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明朝海岳子淇园竹翠:“绿竹猗猗不计丛,岁寒挺秀友梅松。”明朝郑世荣淇园竹翠:“一自武公身去后,猗猗绿竹向谁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