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26872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纲:1.前言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的农作体系。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

2、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章国外研究现状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3、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后于种植业,国外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整个农业系统及免耕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上。有关中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种植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间套作在世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种植制度。其次,有关作物布局的研究。伴随着农业区划研究经历了“发展一中断一高潮一低谷一回升”五个阶段。第三,有关复种指数的研究。第四,轮作连作从以养地为目的的轮作向轮连作并存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逐步由自给性为主的生产向商品性生产方向转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轮作中的作物组成

4、大简化。第五,有关土壤耕作方式的研究。如间隔深松为主的少耕体系,枯杆筱盖免耕,水田免耕技术。第六,有关农田培肥的研究。“地力常新”是中国耕作制度的精华之一。在土地肥力投入和养分补给方面,50一60年代以有机肥为主,主要靠种植豆科作物、粪肥和枯秆还田,到90年代以后,基本上形成了无机为主,有机为辅的格局。第七,有关耕作制度定量化研究方法的探讨。王宏广教授(l990)把定量方法引进到耕作制度的研究中,并提出生产潜力九级金字塔及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l998)指出我国属农业正进入新的阶段,技术制约可能巡步超过体制制约,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的障碍因索;而麟作制度正是技术的综合,因此研究新阶段下的,

5、以高产高效为宗旨的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当务之急。库与地理信息软件对耕作制度进行了定童分析。第八,关于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探讨。80年代初,龚洁(1983)等提出中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为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地区化与多元化、市场化。梁志杰、金石桥(l999)等提出近期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挖拥复种潜力,主体多熟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是研究复种指数的变化、作物结构的演变、间套作类型的变化(粪浩1998,邹超亚1998,梁志杰1998,强基等1990);二是栽培技术的研究(件屏亚1994,黄国勤19%);三是研究粮食产量的变化。2.2.3解放

6、后至改革开放时期1.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主要趋势。(l)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2)作物结构不断优化,作物布局区域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己经形成。(3)作物复种方式不断优化,复种指数呈波动式增长。(4)作物种植模式由高产为主向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5)轮作面积逐渐缩小,呈现单一化趋势。(6)土壤耕作由多耕多种向少耕精种方向发展。2.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基本规律。精耕细作仍将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方向;社会需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力;促进粮食增产、环境改善是耕作制度发展与改革的核心任务;可持续发展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根本原则;农业科技进步

7、与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前提和保证。4.未来20年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l)精耕细作仍将是耕作制度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2)确保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吸引劳动力就业是耕作制度的根本任务(3)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是耕作制度的主要目标. (4)区域化、专业化是作物布局的主要趋势和方向。(5)复种方式应不断优化、复种指数需进一步恢复和提高。(6)间混套作方式和容不断丰富和提高,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提高。(7)土壤耕作次数减少,耕作质量提高,少免耕进一步得到推广与应用。(8)技术集约和生产要素投入减少是未来高效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第三章中国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趋势及

8、规律中国耕作制度从1949年开始到200l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恢复发展阶段(l949一1958年),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经验阶段,北方地方主要是西北各省区的休闲现象较多。第二阶段为徘徊发展阶段(1959一1970年),复种指数先降后升,60年代北方推广三种三收。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1971一1985年),这一时期全国进行了大规模、大围、全局性的耕作制度改革,中国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主要容和特点表现在: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熟制增加,复种指数跨上了新的台阶;北方及南方丘陵山地的间作套种面积扩

9、大: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全国进行了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良种的大围推广应用,粮食单产连续跨上了2000kg/hmZ和3o00kg/hmZ两个台阶,到1985年左右粮食总产3.7亿吨以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耕作制度理论体系,。第四阶段为快速(持续?)发展阶段(1985一2000年),随着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耕作制度理论体系的建立,生态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开始突现,以系统论为主体的思想逐渐得到重视,这一时期全国没有进行全局性、大规模的耕作制度改革,但科学工作者关于耕作制度发展的探索和群众自发的局部性、小围的耕作制度调整却从未

10、停止过,中国耕作制度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第一节近半个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演变3.1.2.1一熟区农业部结构变化趋势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保持农牧为主的特征,部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牧业产值持续增长。3.1.3近半个世纪中国耕地面积演变趋势3.1.3.1全国和各熟制区耕地面积演变趋势3.1.3.1.1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58万hmZ,人均耕地面积2001年下降为0.075hmZ1949年以来,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垦荒和复垦,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的耕地越来越多,导致近半个世纪以来耕地总量的减少。全国耕地面积呈增加走势的有两个时期,一是在1949一1957年年间,由于对

11、战争等因素造成的弃耕地进行复垦,加上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开荒,耕地面积增加,到1957年达到我国近50年的最高峰,耕地面积为11183万hm2,比1949年增加14.3%;二是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全国围大力推行增加粮食生产的政策,耕地面积呈恢复性增加。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时期较多,一是在大跃进时期,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二是在“三五”时期,由于重工轻农政策的复轨,耕地减少量较大,三是“六五”时期,由于经济过热,导致耕地大量向非农部门转移,四是在20世纪末,1955一2001全国耕地面积由9533.96万hm2减少到9224.94万hm2,减少了609万hm2。分析土地减少的

12、区域发现,减少的耕地多数是城镇附近或交通便利的高产地块,这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严重影响。3.1.3.1.1各熟制区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一熟区耕地面积总量略有增加,但质量较差 ,以旱地农业为主。3.1.3.2各一级区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大幅下降,南部尤为明显而薯类、大豆与其它粮食作物下降幅度较大,稻谷产量比重的下降幅度最小。3:21.2作物布局演变基本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变化基本稳定。中国近50年来不同熟制省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也与粮食比例变化一样,均不显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尽管在我国个别粮食作物的产量与种植面积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各熟制地区粮食主

13、产品的地位仍未改变,作物布局在1985一2001年发生了巨大变化,1耕地面积的变化1.1总耕地面积的变化3.2.1.2.1作物布局向多样化演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较缓慢,仍以玉米(27.15%)、小麦(14.37%)为主, 在经济作物结构中,主要是食用向日葵(22.1%)和油料作物(24.66%)为主,种植面积甚至均超过了传统上第一作物小麦。3.2.1.3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小麦面积有升有降,但近年来持续下降,是后套地区种植面积最不稳定的粮食作物品种,面积由1949年从66.62万亩,一直持续上升,至1997年达到最高峰258.17万亩,从1998年开始,虽在2001年略有回升,但总体上呈

14、下降趋势,2003年达到1957年以来最低谷138.37万亩,之后又有上升,至2005年后又下降,虽在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峰245.00万亩,但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玉米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0.79万亩开始,虽然在1962年、1985年、2000年较前一年,略有下降,但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至2012年达到336.78万亩,并取代小麦成为在后套地区粮食作物中居于第一位的位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 1949 的27.27万亩,除在1995年略有下降外,至2003年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则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305.89万亩。

15、向日葵从1975年的3.45万亩开始,除1993年、1996年、2000年略有下降外,但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至2012年达到274.18万亩,已经超过常规粮食作物小麦。甜菜从1949的0.07万亩,直线上升至1985年,达到第一次高峰38.2万亩,随后下降至1992年的24.3万亩,然后又上升至1995年的43.62万亩历史最高峰,随后虽然在2002年和2008年略有上升之外,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至2012年仅为0.73万亩。红黑瓜子3.2.3.2近半个世纪我国一熟区间混套作演变趋势在一熟区,种植方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0年以前,农田基本是一年一熟,种植制度的特点是间

16、作占优势。农田一般采取玉米与大豆间作,此外还有高粱、谷子、糜黍和豆类的间作;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和城市郊区,则有少量的冬小麦套种夏玉米或下茬种植大白菜的方式。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和品种改良,套种方式逐渐占优势地位,如小麦、玉米套种和小麦、棉花套种。但是套作模式十分费工和精细,而且难以实现机械化。在第三阶段,出现了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粮食作物平作,并且在采用早熟丰产的春玉米杂交种和春小麦品种后,粮食作物产量也得到了保证;同时面向市场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开始的模式,东北平原地区的开鲁县形成了以红干椒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方式;半干旱丘陵低地的特色蔬菜种植模式等,形成了许多高产高效的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