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26607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运动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太极拳运动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太极拳运动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极拳运动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运动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适能 ”的影响 。均匀丰满 ,柔韧有弹性 。而且全身关节都有多方面的 、幅度较大的柔和一 、健康“体适能 ”现代社会 ,人们的健康包含了与个人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 、心活动 。关节受到肌肉牵引 ,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 , 能帮助骨骼强健 。太 极拳运动整个过程基本处于半屈膝状态 , 要求腿部“虚实分明 ,松跨屈理 、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好 、协调结合 。体适能是身体适应能力的简称 ,对现代社会的人而言 ,他们关心的是自身健康和增进日常生活工 作所需的体适能 。所以说 ,健康“体适能 ”是指关于身体 、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协调结合 。膝 ”,可以有效的发展膝关节屈 、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

2、 ,可以发展肌肉的力量 ,促进关节 、骨骼和韧带的发展 ,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 3 )对柔韧性的作用 。人体柔韧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各关节的灵 活性 ,肌肉的弹性 ,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性 。太极拳套路中 , 转腰的二 、亚健康人群形成的主要原因1、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状况 亚健康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 是指机体在内外动作较多 ,以腰脊带动四肢 , 在四肢腰腿的进退盘旋 、园直反复的运动中 ,起到改善各关节的灵活作用 。( 4 )对身体成分的作用 。城市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 ,造成身环境的不良刺激下产生的生理 、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异常变化 。在此状 态下 , 如果能合理治疗 ,

3、 机体可恢复到健康状态 , 相反就会形成疾病 。当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 ,容易产生疲劳 、经常失眠 、情绪不稳定 、无力 、头痛头晕 、抵抗力下降 、容易激动 、疲倦心悸 、胸闷 、烦乱 、紧张不 安 、应急力下降 、工作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反应 。体内大量脂肪的堆积 ,体重的增加 。太极拳运动一般以中低强度为主 ,体内主要是慢肌纤维参与工作 。一方面 ,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多 ,氧 化酶活性高 ,主要的供能物质是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增强 机体热能的消耗 ,从而加强脂肪的消耗 。另一方面 ,引起脂代谢有关激 素和酶释放增加 。能增强脂蛋白酯酶的活性 , 促进脂肪的分解 ,抑制脂2、

4、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 ”下降的主要原因 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 ”下降的主要原因 : 第一 ,机体长期处于疲肪的合成 ,加速葡萄糖的消耗 ,阻止其转化为脂肪 。2、太极拳对亚健康人群心理的调节作用劳状态 :因生活和工作压力 , 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 , 长期下去 ,必然造成内脏功能过度损耗 , 身体机能下降 。第二 , 不良的生活习 惯 :现代人因长期食用高脂肪 、高蛋白 、高糖食物 , 造成热量过高 , 营养过剩 。加之大量吸烟 、过度饮酒 、不吃早饭 、久坐不运动等不良的习惯 。第三 ,运动量小 :现代人们出门有车 ,上楼有电梯 , 做饭洗衣等家务都有 机器代劳 ,体力劳动大量减

5、少 ,躯体得不到有效锻炼 ,这样不仅易肥胖 ,还会使心 、肝 、肾等内脏功能降低 。第四 , 不科学运动 : 过度的运动 , 会 使身体中体液减少或无机盐丢失 ,若不科学 、合理的补充 , 将造成血浆量减少 ,引起红细胞流速减慢 ,毛细血管的红细胞压积升高 , 进而引起微循环物质交换障碍 。当硬化的红细胞在通过肝 、脾窦时极易被破坏 而发生溶血 ,产生运动性血尿 。第五 , 心理不稳定 : 现代社会高度激烈的竞争 ,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 ,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贡献 、作用 、家庭 负担 ,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必须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 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6、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周身感觉舒适 , 精神焕发 , 身体活泼 , 反应灵敏 。 对亚健康人群而言 ,太极拳强调松静 、自然 、柔和 , 从思想 、心理上不走 极端 ,同社会 、自然和谐相处 , 正是对上述紧张状态的良好调节 。练习 太极拳所引起的轻度疲劳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焦虑 , 有利于睡眠 ,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所以 ,练习太极拳能改善亚健康人群的心理 ,改善人的精神面貌 。3、太极拳对亚健康人群社会适应性的改善人要在社会中生存 ,首先面临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 际关系可以减少孤独 、寂寞 、空虚 、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 。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 、无拘无束 、动静作势

7、、纯任自然 ; 在运动中 , 行拳圆活流畅 、呼吸顺其自然 、以意导气 , 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 。这种以 顺呼自然 、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运动 , 不仅在精神上使人处于一种三 、太极拳的特点适合于亚健康人群练习太极拳以全身性的有氧运动为主 , 它要求人体各个关节和肌肉都“无妄 ”的心理 ,让身心静静地融于大自然并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 ,达到排遣忧虑 、忘却烦躁 ,陶冶人的性情 。人们通过太极拳锻炼 ,加充分而适当的运动 , 它要求“心静 ”,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保护作 用 ,从而改善其它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由于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 、重意 轻力 、练内 ,是吸收各家拳法 ,结合古代导引

8、吐纳 , 运用经络和阴阳学说而形成的拳术 。它动作简单易学 、运动量容易控制 。亚健康人群闲暇之余即可以利用身边一小块空地进行练习 ,不需要抽时间去专门花钱 和寻找场地进行活动 。所以它特别适合亚健康人群 。深了练习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和友谊 。太 极拳讲究“舍己从人 ”,去掉个人意识 , 忘记自我 , 考虑他人 , 避免主观 ,强调实事求是 ,心平气和 ,柔化矛盾 ,另外还能使人们充分考虑和照顾周围人群 。在发展人际关系的同时 ,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学会了关心他 人 ,学会了奉献 ,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水平 。综上所述 ,太极拳运动不仅能维护和促进亚健康人群健康体

9、适能 ,四 、太极拳对亚健康人群健康“体适能 ”的作用1、太极拳对亚健康人群身体的维护和促进( 1 )对心肺机能的作用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讲究腹式呼吸 ,主要通还能使亚健康人群有健康快乐的心理和健康道德的行为 , 维护社会和 谐发展 。可见 ,太极拳运动是亚健康人群健身的首选项目 。太极拳具 有较高的身心共建效应 ,尤其对于都市人消除亚健康 ,获得身心和谐发过横隔肌升降来促进胸廓肺部的运动 。医学实践已证明 ,常练太极拳 ,能够加大呼吸深度 ,既按摩内脏腑 ,又促使呼吸道阻力减小 , 肺通气量展具有特殊作用 。(下转第 184 页 ) 186 新西部 2010. 04 期观能动性的闸门 ,是启

10、动聪明才智的马达 。只有自信的人 , 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才能取得突出的成就 ,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四是调 整自我 ,调整自己的奋斗方向 ,调整自己的心态 ,调整自己的方法等等 ,通过调整 ,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 1 李丹. 学校心理卫生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 1999. 2 吴 增 强. 现 代 学 校 心 理 辅 导.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文 献 出 版 社 ,1998.4、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性格( 1 )加强与同学 、朋友交往 ,以友育性 。交往中 ,可以让自己良好的 3 沃建中. 中学生心理导向教学参考. 科学出版社 , 199

11、9. 4 李增庆. 青春期科学 学生生理 、心理 、行为与保健. 科学性格得以肯定从而进一步发扬光大 ,发现自己的不足 , 可以借鉴别人性 格中的优点 ,使自己进步并趋于完善 。出版社 , 2007.( 2 )严于律己 ,自我育性 。要有古人修身常用的“慎独 ”思想 ,“一【作者简介 】日三省吾身 ”。王兴国 ,河北省滦平县滦平镇中心学校教师 ,中教一级.( 3 )为自己设铭 ,以铭育性 , 用自己喜欢的有助于自己积极向上的(上接第 180 页 )4、建立完整的休闲体育教育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 需要在高等 1 洪铭勇等.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M . 贵州人民出

12、版社 ,2004. 1.教育的课程 、学科 、专业的改革与设置上做文章 。建立体育产业的新学 科和科研机构 ,加强对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 , 及时指导体育产业活动及实践 。 2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J . 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 , 2003 ( 4 ) . 3 卢锋. 休 闲体 育概念 的辨 析 J . 成 都体 育学院 学报 , 2000【参考文献 】( 5 ) : 34. 4 陈立国. 休闲体育教材化 J . 体育学刊 , 2004 ( 2 ) .(上接第 185 页 )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从而疏导了工作中造成的心理压抑和感 情危机 ,使人和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融洽

13、 ,达到心理相容 、心理沟通 。育学刊 , 2002 ( 20 ) . 3 王代波. 梅秋朵. 对高校武术教育活动的思考. 武汉体育学院【参考文献 】 1 王小铃. 杨新.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学报 , 2002 ( 9 ) . 4 张 肇 平. 杜 飞 虎. 论 太 极 拳 M 北 京 体 育 大 学 出 版 社 ,2002. 9.体育科技 , 2003 ( 1 ) . 5 余功保 等. 太极号健康快车. 中国旅游出版社 , 2005. 5. 2 门莉. 赵希英. 传统体育演进与发展之研究 ( G) . 体育成人教(上接第 186 页 )【参考文献 】 1 肖夕君. 体

14、质 、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 J . 中国临床康 5 周建伟. 浅析太极拳运动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J . 太原科技 , 2008 ( 05 ) : 32 - 34.复 , 2006 ( 20 ) : 146 - 147. 6 赵婧. 郑健. 在中年知识分子中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探 析 2 范继军. 关于人体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J . 河 J . 科技资讯 , 2007 ( 32 ) : 230.南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5 ( 04 ) : 126 - 128. 3 刘忠伟. 21 世纪都市太极拳发展与现代社会亚健康 J . 搏【作者简介 】击. 武术科学 , 2005 ( 03 ) : 31 - 32.王琼 ( 1976 - )女 ,讲师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体育教育 、民 4 邓明. 试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J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族传统体育 ,任职于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科学版 ) , 2008 ( 03 ) : 168 - 172.周宗惠 ,任职于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