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一首带读一组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26275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读一首带读一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内养外”: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议古诗词组诗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 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新课标在各学段提出了背诵要求,并在附录中明确提出关于小学阶段优秀古诗词背诵 的建议,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选择 70 首向小学生推荐,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 词教学的地位。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

2、同 此景、情同此理;二是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疏通和 诗句的积累,至于诗词的背景则往往无暇顾及;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 学却仍限于旧模式。我认为,古诗教学还得从两方面着手:课内激趣,精讲一首,课外积累,带动一组。下 面,我就如何“课内精讲一首,课外带动一组”,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几点策略。策略一:疏通语言,了解大意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 魅力无限。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再者学生刚接触古诗,由 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

3、限,不可能字字到位。学生学习古诗的文字障碍主要源于:第一,诗 歌语言的特殊性;第二,字词的生疏;第三,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第一种障 碍,学习现代诗有时也存在,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教学时可分 别采用适当的补充或调序等手段加以疏通。第二种障碍,是学习任何文体课文的共性,疏通 障碍的做法与一般的生字新词教学没有根本区别。第三种障碍才与“古”有关,为学习古诗 所特有。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 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如:“千门万户曈

4、曈日” 中的“曈”,“歌声振林樾”中的“樾”。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 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其 义为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其音为xian,意为显露,等同“现”),“返 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为ylng,意为日光)。以上列举的“曈”、“樾”、“坐”、“见”和“景”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 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 诗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说”则“说”,不能因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弃。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

5、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 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 又耗费时间,严重者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这势必要求教师采用粗讲熟 读的方式组织教学。策略二:挖掘空白,感受诗情中国古诗词以含蓄见长,与中国书画一样,讲究布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像。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 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 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 鲜明的抒

6、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如古诗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 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 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作者是采用拟人 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结联的“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是诗人老态龙钟的 自画像。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倍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探究其 内心是什么感情?诗人忧伤绵绵,愁肠郁结,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其中的

7、多处“空 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补,师生共同把作者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策略三:立足诗眼,渐入诗境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 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能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诗眼、词 眼最能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最为典型的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 来花弄影”这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但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就使全诗 情趣盎然,境界全出。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生动传神,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我 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

8、悟诗的 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泊船瓜州时,弃“绿”抓“还”,窍抓诗眼,独辟 蹊径,堪称诗歌教学的经典,他的教学处理,很值得我们借鉴。一、学习前两行诗1. 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一一开课伊始,便先抓住诗眼。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3. “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4.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5.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 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6. “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

9、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 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 可以用

10、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 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 诗。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 怎

11、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 时还)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孙老师紧扣诗眼“还”字,分别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靠家近,应该还;二、 离家久,更该还;三、思家切,不能还。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再加上教师巧妙点拨,学生 朗读感悟,使学生对全诗的写作背景、诗句意境、思想感情有了全面的领悟。策略四:熟读成诵,化为已用“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

12、中第一、二、三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读在 古诗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与份量。有教师认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则。许多名特优教师的课堂都非常重视诵读。有 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能营造出教师、 学生、诗人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 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另外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奏、音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使学生沉浸于诗歌独特音韵之中,进入诗词曼妙的意 境中。有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 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

13、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 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 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 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策略五:整合资源,以内带外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仅靠课堂内的 40 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14、这就促使我们把课内学 习延伸到课外的积累。在实践中得知:以课堂内的一首带动课外的一组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 条新路子。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 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课外有相关的 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等一组送别诗, 教师把所搜集的作品交给学生直接感知,并可作适当地设问,以利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 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孙双金老师曾上过一堂送别组诗,围绕“送别”这一主题,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

15、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 渭城曲四首古诗。针对教学内容,孙老师采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采取“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 路一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 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 孙老师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 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两首诗的意思,并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一诗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在学完前三首诗 后,孙老师让

16、学生根据译文自学渭城曲,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 孙老师启发学生总结,“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 都是诗人“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最后的总结,使四首诗歌浑然一体,学生也进一步加深 了对这类诗歌的理解,进而领会了这类诗歌的表达方式。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思乡”为 主题组诗,以“母爱”为主题组诗,等等。2、整合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范 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 阴学种瓜。”写到的儿童勤劳朴实,笔者就以“寻找古诗中的儿童”为题,要求学生搜集反 映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于是,课外学生们便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以下一些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