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25631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行教案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李敬寒【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 “径”“霜 ”,理解词语 “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2 、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4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谈话释题1 、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

2、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2 、释 “行 ”,质疑。(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二、默读古诗、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 “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 ”等词的意思。2 、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3 、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三、理解诗句1 、读第一、二行: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 “远上、石径、斜 ”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

3、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2 、读第三、四行:(1) 说说 “坐、霜叶、红于 ”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2) 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四、指导朗读1 、导语激情课件展示 “满山枫叶 ”、 “作者下车 ”、 “观看枫叶 ”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2 、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4、二月花。五、背诵默写1 、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2 、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3 、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六、读写结合1 、反复吟诵诗歌。2 、自己命题。3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七、布置作业1 、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2 、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篇二:山行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山 行远上寒山石静斜,白云身处有人家。停

5、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玉二月花。教材分析: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初步的基础。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课

6、型:精读古诗教学准备:录音和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目标:1 、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 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3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字,练写生字。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 、背诵赠刘景文。2 、识记生2 、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二、归纳学法1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2 、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

7、诗句。3 、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三、学习山行鼓励同学们当 “小老师 ”,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1、 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2、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 ) 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称杜牧为 “小杜”。3、 解诗题。 “山行 ”是什么意思呢 ?4、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3 、读诗句。(1) 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2) 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4 、明诗意。(1) 词语点拨:寒山 ( 深秋季节的山 ) 、石径斜 ( 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 ) 、白云生处 (

8、 白云升腾的地方 ) 、坐 ( 因为 ) 、二月花 ( 二月春天的花 ) 等。(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3)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5 、悟诗情。6 、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 ?( 引读全诗、尝试背诵。四、学习生字1 、出示 “于、枫 ”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2 、教师示范写生字。3 、学生

9、描红,临写。五、拓展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板书设计: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玉二月花。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篇三:山行教学实录山行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 ”字。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 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

10、秋、秋夕、清明等)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 山行(板

11、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一)识字教学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 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圈,多读几遍。, 赶紧自己读读它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二)通读全诗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

12、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师:一起读读。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

13、哪看出来?(寒,有枫林)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板画)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板画)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的云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师:哦,这是一个

14、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 ”在这里表示比 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的枫林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板画)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 “因为 ”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