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说课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255402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观潮》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观潮》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赵华玲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咏赞钱塘江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中,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树立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3在朗读中品味词句,背诵第3、4自然段。4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辅以有效的指导方法。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 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

3、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乡镇,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之景观。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二、说教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

4、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之一,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景象让人们蜂拥而至、一睹为快?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吧。接着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钱塘江大潮(教师边引导边讲解)。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

5、;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然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此情此景,可用什么诗来表达你们内心的感受?谁能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而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沉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2、抓住重点词,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奇”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出示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钱塘江大潮的“奇”表现在什么地方?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由

6、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声音特点。从这两个方面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真的是天下奇观。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3、指导朗读,触发情感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认识、理解和思考的过

7、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情境。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感知内容,感受情感。准确、规范、优美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和表达文章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学生在“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才能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读出潮来时的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

8、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4、佳句赏析,借鉴他山之石教学中设计佳句赏析的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写不出质量较高的作文来。这与学生没有语言积累、没有掌握写作方法有关。在平时教学中,我就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在写潮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习作慢慢积累一些写作方法。5、指导背诵,积累语言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6、回归整体,感悟写法: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领略了这一天下奇观,更学习了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增长了语文知识。板书设计: 观潮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潮来时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由远及近)潮来后 恢复平静 两丈来高 由远及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