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25523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式的探讨摘要:面对着90年代的学生,我们需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的心理活动是瞬息变化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大都是一群独身子女,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特点。面对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应该辨证来对待。从中找出其原因,并且针对这个原因寻找出一条合适的教育方式。使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方式随着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的普及,今后独生子女将成为在校生的主力。面对着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教学将要面临着一个难题。一、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2、面对这一难题,许多在教育教学的一线的老师们,都做了很多的观察和研究。本人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和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发现这群孩子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具有两面性。(一)优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能听从家长、老师的教诲,责任感强。 国内外的各方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等品质。形成以上良好心理品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独生子女能获得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他们能得到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身体健康。家庭中的资料较为丰富,有各种书刊。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拓宽

3、知识面,使思维得到拓展。2、独生子女享有充分的爱。“独生”不存在偏爱的问题。四个老人,加上父母共六人只爱一个小孩,这爱既集中又强烈。一位心理卫生学家指出:“爱比维他命还更重要。”爱能使孩子智力、情感、个性得到顺利发展。3、独生子女教育条件好。目前,年轻的父母文化程度高,能较好地接受优生优育的知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最佳期教育。(二)缺点:娇气任性、自私冷漠、节俭观念的缺失、叛逆性、耐挫力差等。 出现以上这些心理特点也是正常的,只是在以前的学生中表现面积较小。一般发生在一些男孩子身上。这些男孩在家中也大都是独子或者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与现在的独

4、生子女也有着较大的共性。所以也不难发现这种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1、过分的溺爱。我们知道医学上用药,是要有一定的计量的。过分的使用一种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是病情恶化或者死亡。同样,由于是独生子女或者是最小的孩子。家长往往也是疼爱有佳,对待孩子就存在着事事顺从,无论是大事小事家长都一一办好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娇气和任性的特点。同时也开始滋生一种优越感和特殊感,“只知人为我,不知我为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形成懒惰、好激动、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2、忽略了孩子的节俭教育。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人对58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花费是令人担忧的高消费。衣服价格

5、在100元以上者占30%;鞋价格在200元以上者占18%;有5双鞋以上者占77%;许多孩子已养成每天吃零食的不良习惯;花费在玩方面的开销也越来越大;还有学习用品也讲究精美、高档、新奇,大多数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家长对孩子的高消费不能熟视无睹,“现在家庭条件改善了,孩子多花几个钱无所谓”的思想会害了孩子的一生。3、因材施教的缺失,培养目标的过高,造成了叛逆性的突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终极目标,然而每一孩子都有其优劣的地方。不可能人人都是爱因斯坦、牛顿,但他们可以做自己。在这种目标下,娇宠惯了的孩子也难以接受父母和教师说“不”。这样会很容易形成有意违反家长意

6、愿的逆反心理,你要他(她)这样,他(她)偏不这样。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一些厌学情绪。更有胜者出现了,一次考试失败或者老师批评之后自杀等。 通过我们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下药去逐个的解决这些问题,为我们在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途径。二、教育方式的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呢?有的人说重视是家庭教育;有的人说重视老师的学校教育;有的说重视对学生自身教育。其实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需要的,他们缺一不可。学生本身就是这个教育的主体,所以他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家庭是孩子是第一课堂,所以也很重要。韩愈的师说中也提到:“师者,传道

7、授业解惑也。”这里也就点出了老师也是教育关键要素之一。只有三种教育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才可以成功发挥出作用。(一)、科学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我国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正在共同经历着一场艰巨的考验,一些父母由于望子成才心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许多不该犯的错误,致使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个别家庭,甚至还出现了由于家教不当而导致的不该发生的悲剧。要是使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司空见惯的做法

8、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摔了”,溺爱之风,家家可见,这样,在期待独生子女成为超常儿童的心态支配下,许多家庭陷入了过分溺爱和过分管制相互交织的教育之误区,结果可想而知。对此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应该“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反对父母溺爱孩子,但并不反对和排斥父母爱子之心,问题是怎样爱孩子。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去教育子女,这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地爱孩子,做到爱得深而不滥,爱得热烈而理智。一方面要杜绝对孩子百依百顺的错误做法,要敢于拒绝孩子的不正当要求,敢于说“不”,做到爱严得当;另一方面,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逐渐“淡化”

9、父母之爱,逐渐拆除父母的保护伞。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锤炼成长,养成坚毅的性格。在这方面,美国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1945年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增长跟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美国的父母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暖倾注在下一代身上。有的人认为“爱就是一切”,鼓吹“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是,享受着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然而,20多年后,正是这一代人中,吸毒、早孕、酗酒、自杀、暴力犯罪等等丑恶现象五花八门,给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带来异常社会大动荡。美国的家长开始重新思考:究竟应该这样爱孩子?一些学者分析了问题的根源童年时期的放纵。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爱的

10、管教绝不可少,责任和义务也不能没有,放任孩子就是伤害孩子,也是在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2、不要过分看重分数,要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一个孩子能否成材,要看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很多家长却在教育孩子中,把考分当作孩子的“命根子”,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孩子成绩好,一切皆好;成绩差,一切皆差。不少父母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他们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其实孩子有着一方面的优点或潜能,家长可以试着从这一方面重点挖掘。也可以让其成为有用之才。3、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孩子也是家庭中的成员,家长应当平等对待并尊重

11、孩子自己的选择。父母只有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到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知道孩子要什么,需要什么,心理上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快乐成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现在的孩子生理、心理成熟得较早。由于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他们的年龄岁不大,但令其愤恨、迷惑不解、担忧的事也不少。例如与同学发生矛盾、遭老师误解、喜欢上某个异性、考试没考好、某个场合丢丑了等等,都可能让孩子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所以,父母平时要多留心体察,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要及时进行抚慰,并和孩子一起找出解决的对策。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孩子的习

12、性、语言、动态及世界观同家长极为相似。他认为,家长用微笑对待人生、使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心胸宽广,精神愉快,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与孩子玩玩,常与孩子交流,多与孩子沟通,说些妙趣横生的话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多听少说,也是亲子沟通中重要的一环。就算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出原因。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爸爸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孩子也更愿意在这中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流,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

13、、无职位、无地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须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否则,若是孩子对父母怀有惧怕的心理,甚至存有戒心,那么他只能敬而远之,是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另外,要和孩子坦诚交心,让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一样有喜怒哀愁,并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愁,也是父母的喜怒哀愁,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可忽视的。4、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环境的教育,要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使孩子耳濡目染。古今中外,优良的家庭环境造就各类拔尖人才的例子很多。在现实生活中,身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如果不注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不能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就会对孩子产

14、生不良影响。许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行为不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2001年,新浪网上登载了一篇名为小霸王是怎样惯成的的文章。“小霸王”经过了深刻的反省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天生就很任性,反正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依着我的。他们认为男孩子任性是应该的,正常的”他的反思是深刻的,他之所以发展到持刀伤人,很明显,孩子是“果”,家长是“因”,他的悲剧主要责任在他的父母身上,在于他的父母灌输给孩子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准则。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那如何做一面明亮的镜子和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呢?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德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

15、过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了。”有今天的视角来看待,这句话对当代父母太有教育意义了。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您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您;您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以您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作用是最大的教育因素。其次,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师家访时,了解到自己班里有一位小同学天天给邻居阿姨送稀饭。因为阿姨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为什么能助人为乐呢?他说:“我是向妈妈学来的。

16、”原来,这位邻居发病时,就是孩子的妈妈将她送进医院,后来又经常去看望,端汤送水。孩子受的影响,也跟着热情地关心、照顾有困难的邻居阿姨。这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然而它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品质、性格、志趣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家长应具备言正身端的好品德。美国教育家赫尔尼卡林指出家长给孩子做榜样,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品质诚实正直,善良宽厚,表里如一,谦逊温和,乐观豁达,勤奋上进,严于律己。这句话对当代家教中家长的启示相当重要。在父母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会给子女提供大量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言正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效益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种影响虽然日效甚微,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效果。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