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2014高三.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251767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2014高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卷2014高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卷2014高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卷2014高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卷2014高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卷2014高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2014高三.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即完善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

2、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

3、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这一说主要

4、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

5、“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1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

6、“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2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目的”的事物。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步的事物。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和谐”的事物。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

7、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 “完善”的事物。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采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话,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

8、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

9、其言,不曲从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选自曾巩集,有删

10、改)【注】元元:百姓。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属予序之 属:嘱托。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引:召集。C. 则公言之不没 没:采纳。D. 危言正色 危:端正。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 )3分矫拂情欲 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为之变命令,更废举 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 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 其从政宽易爱人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B.范贯之为官恪尽职守,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

11、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只要事关政治得失,皆在他谏诤之列。C.当时像范公那样以进谏为职责的谏官,皆是当时的优秀人才,但是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D. 本文不仅赞颂了范公的进谏精神,而且高度评价了仁宗的虚心纳谏,认为其胸怀如天一样广阔,能承传祖宗基业。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2)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

12、,回首乡关归路难。注雄州:今河北雄县。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5分)9.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初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分)(1)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2)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3)明明如月,_。(曹操短歌行)(4)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6)

13、吴楚东南坼, _。( 杜甫登岳阳楼)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期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

14、身而过。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

15、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