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24335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在设计中借鉴现象学的案例南海实验幼儿园设计 建筑学是一门复杂而多义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技术与逻辑,更依赖经验预与感知。 就建筑设计过程而言,也并非绝对的客观推理,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者的“先验”不可 避免的影响设计结果。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色彩,使建筑学与现象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现象学“直观、明察”的研究方法和注重主体经验的研究态度对认识纷繁复杂表象下的建 筑本质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拉夫、西蒙、诺伯格舒尔茨等人已将现象学引入建筑 学,形成了建筑现象学的雏形。尤其是舒尔茨在海德格 尔的“存在论”基础上提出“场所精神”,使现象学得 到建筑界的广泛接受。

2、对于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为主流 的国内建筑界,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现象学有更深刻的 意义。所谓设计过程中借鉴现象学可以说是设计者带有 现象学倾向的思想“渗透”到设计中的过程。南海实 验幼儿园投标方案的设计过程正是其中之一。两万多平方米的项目用地位于新兴市区,周边图1南海实验幼儿园方案整体透视紧邻实验中学和规划中的小学,并被几个大型住宅社区环绕。项目被定位为佛山地区规模最 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完善、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拟招生1200人,约40个班,实行托幼一 体化,考虑600名幼儿寄宿。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作为甲方,酝酿建设如此大型幼儿园的 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用地周边的住宅区建设“配套设施”的概念

3、了,而是希望建设桂城区的 “教育王牌”,吸引更有实力的建筑开发商和相关教育产业的落户。设计任务具有挑战性。不光是因为四十班幼儿园的规模远超现行建筑设计资料集 中对一般规模幼儿园所要求的各种指标;而且这种规模的幼儿园建成实例极少,没有可参照的 对象。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城市幼儿园,丰富的功能要求和充足的独 立用地使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可能,怎样使设计富有新意,不落窠臼呢? 为了寻找创新性的方案,设计者先将各种能够收集到的幼儿园“设计模板”悬置起来,回到建筑本身上去思考。 以学龄前儿童为使用主体的幼儿园建筑具有不同于中小学建筑的特殊性。学龄前儿童由于尚无繁

4、重课业与升学的压力,其行为模式更为自由、随性。幼儿园建筑应反映这种行为 模式的特点,为儿童提供无拘无束、丰富有趣、具有 启发性、探索性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寄宿幼儿园,儿 童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持续生活在园内,因而要具 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来维持儿童对幼儿园的兴 趣与依恋。同时,甲方也提出,不希望寄宿儿童晚上在 本班活动室的寝室内寄宿,担心他们整天在同一个空 间内生活,会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方案采用一种灵 活、自由的空间布局形式,使整个幼儿园更像一座游_ 园而不是一所学校。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游园式路 径”的设置上一种类似迷宫游戏的路径结构。活动 元如自然村落般错落布局,路径在节点、拐角、尽端处放

5、大,形成行进过程中空间的变化(图 2,图 3)。图 3 建筑、路径、绿化与网格庭院和屋顶绿化平台的设计不仅将自然的因素充分引入建筑,也实现各班均拥有便捷、 独立的活动场地。为了在有限的用地进深上实现这几方面的构思,没有采用通常的活动室平 面做法,而是根据方案需要设计了一种10mX 14m的单元,每个单元可以容纳一套幼儿活动室, 同时两个相邻的单元可以容纳三套乳儿班(图 4,图 5)。一层平面由 22 个单元和庭院组成,其 中 8 个单元内安排 12 个乳儿班,另有两个单元抽空,形成架空的活动空间。二层变化为11 个 单元和11个屋顶平台,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平台。三层只余5个单元和6个屋顶

6、平台,单元之间均有连廊,方便同年级儿童共同游戏之用(图 6)。ILLPRj_:士 31匕ILE I -itUL 1+图 5 乳儿班单元图 4 幼儿园单元图 6 各层平面图楼梯跟随五个三层体量布置,是最有效率的交通布置方式。同时,为了将交通元素加以突出, 方案中将这五个体量披上五种象糖纸一样的立面图案,形成路径中的节点,寓意“人生就象糖 果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儿童可以以这五个“糖果盒”为路标,为自己定位(图图 7 “糖果盒”立面构思除了这五个“糖果盒”,建筑的其他部分均为白色,立面务求简洁。这样做的原因与其说 是对现有幼儿园立面上的异形窗、卡通装饰及城堡、积木等“符号式”手法的厌

7、倦,不如说 是更愿意将方案的重点放在丰富主体感受的考虑上。不同高度的体量之间的错落经过精心的 推敲,除了要在临街面形成起伏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活动室单元都能获得足够的日 照和通风。每个庭院都有一部分不处在建筑阴影之下,小型落叶乔木点缀其中,通过引入阳光 和树影、风等自然元素的变化带来主体感受的变化。方案中的路径在建筑单元与庭院之间上 下游走,其中的空间类型也是变化着的,也是希望带给主体丰富的个人体验(图 8)。这种空间感 觉糅合了设计者对中国园林中路径及游廊的个人经验,也是在有限空间中试图对主体感受进 行扩展的一种尝试。图 8 局部透视效果对此方案设计中现象学指引的启发与思考:1. 回

8、到建筑本身去寻找创作灵感 在国内的建筑设计课上,老师往往让我们在着手设计之前先对建筑类型做一番资料收集 的工作,此过程虽能让学生认识到某种类型建筑的“通常做法”,但也往往成为此后设计的“思 维定式”。如果建筑师习惯在功能上套用通用的公式,则设计过程就只剩下如何给已确定的功 能内容套上好看的外衣而已。正如路易康在追问学校的本质时自答道一棵大树下,一个老 师,数个学生,这就是最原始的学校去掉附加在建筑身上的种种概念、主义、风格、手法 我们才能真正发现那个被“遮蔽的如此之远的真实”。而一旦从建筑的本质开始,不再排斥任 何可能的方向,设计将获得最开阔的空间和最大的创新契机。2. 重视知觉感受的多重性帕

9、拉斯玛在他的文章建筑七感中,列举了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完整的阐述了作为现 象学的“知觉”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帕拉斯玛认为,不同的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除了 通常流行的“眼睛的建筑学”或者说“视觉建筑学”,还应该有一种“触觉的建筑学”,一种 重新认识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建筑学。在建筑空间的知觉过程中,尤其依赖主体的运动,因此 除了看、听、摸等途径,在建筑中游走也应是知觉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空间艺术的塑造者, 建筑师不应仅仅执著于视觉符号,而罔顾身体对其它知觉形式的需求。3. 还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一项使命就是要还事物以本真的“丰富性”施皮格伯格进一步将 其诠释为“对多样性的无所不包的欲望”,现象学“与其说是对思维经济原则的有意识的挑 战,不如说是对多样性现象的感受性的尊重”,因为这种丰富性并不是附加在事物身上的多余 物,而是直接构成了事物本身。换句话说,具有丰富感受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事物。胡塞尔提出 回到“生活世界”,构成这个“生活世界”的不是概念、定义等虚无的、被归纳的或被提炼 的东西,而是真正能感受到的、能被认知的、丰富的、真实的体验。“建筑的精神任务是构成 和加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帕拉斯马如是说。作为体现人类存在的物化隐喻,反映真实的经 验世界从来就是建筑的重要使命。文章参考:王明洁 浅论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现象学热带建筑 200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