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238707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教案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提到故乡,同学们肯定会联想起一些古诗句,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背景: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

2、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年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回忆有关小说常识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那么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

3、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那几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 A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B自然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四、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

4、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阿长与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五、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故事开端(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 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部分:故事发展(653)与高潮(5477)(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

5、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着重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故乡的变化,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与母亲商定搬家后事。 第二层(933)“我”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3)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5477)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情、语言,从而使我们看到了闰土的变化,看到了一个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奴役下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

6、的形象。 三部分:故事结局(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六、分析第一部分 (参见中学教材全解) 七、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提问:同学们,这篇小说题目是“故乡”, 请根据你们的预习来说说:小说主要写了故乡什么的变化和什么的变化?明确:(人)和(环境) 提问: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 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好,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剖析闰土这个人物

7、形象 提问:文中写了闰土哪两个阶段的变化?(少年和中年) 1、那么作品中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请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77自然段) 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

8、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9、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2、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对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

10、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闰土形象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分析第二个人物形象:杨二嫂的变化(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指读,其它同学试总结年轻时的杨二嫂和人到中年后有怎样的不同? 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小结: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尤其是

11、碗碟事件:分明是诬陷,以此作为拿狗气杀的借口);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C、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

12、的对比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旧时代中国的黑暗社会里生活、挣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4、分析环境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记忆与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 找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相关段落,(2/6/12/88)并分析其作用。(中学教材全解130页)2段: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渲染了萧索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是

13、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12段: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烘托了“我”快乐的心情。这是 “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作者对这种变化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态度呢? 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

14、 八、继续分析84、87-88自然段 1、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我”怕: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3、“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4、“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5、“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