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226672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形的财产教学设计 金锁关镇中小学 崔余良无形的财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二 、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以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中要做到遵循课本又不依赖课本,“以小见大”,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二设计理念: 现在的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的发明创造越来越多,商标等的侵权案也频频发生。为了维护人们的智力成果权,让人们认识到智力成果权的重要,并了解相关的知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必不可少

2、。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把教材与生活进行整合,联系实际生活话题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来感悟课程。三教材分析:无形的财产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设置两目,主要让学生懂得智力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得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明创造,依法维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四学情分析: 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们的智力成果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对此了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购买了盗版光盘、抄袭了他人的作品,却理直气壮。鉴于上述情况,对未成年人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通过教育激发起发明创造的热情,使其懂得尊

3、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智力成果的的含义、表现及作用;以及有关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2、能力目标: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未成年人发扬创新精神,勇于发明创造,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智力成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六、课前

4、准备教师准备通过谈话调查等方式搞清学生对有关智力成果权的了解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展开教学。搜集典型案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准备布置学生回家收集家中吃、穿、用等各种物品包装上的标志性图案(商标),把它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准备介绍它们,课后全班出一期以“精美的商标”为主题的墙报。课时安排 一 课 时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教材81页两则故事 故事一:富翁和学者的故事; 故事二:美国福特公司电机出了故障,请德国专家来诊断。 教师:两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引入课题: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二、进行新课:1、板书课题:无形的财产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商标,给大家介绍:(情感体

5、验感性认识)过渡:商标只有注册才是合法的,商品在该地区才受法律保护。下面请看几则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材料。 2、活动一:请学生听材料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听录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中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拉芳、舒蕾、雕牌等13个知名日化商标在香港遭抢注;泉州8个知名鞋业商标被台湾商人抢注;泉州有17个知名商标在澳门遭抢注,其中大部分为服装品牌商标。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有

6、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商标国外注册的成本很高,以及国内企业不重视甚至没有更长远的打算,给国外公司留下可乘之机。不少老字号和驰名商标享誉海内外,但是由于海外频遭抢注,进入国际市场时遇到麻烦,如之前的“狗不理”、“同仁堂”等等,有时候尽管企业通过努力要回了商标,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众多中国企业一样,作为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王致和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策划走出国门,在2006年7月,其在德国进行商标注册时发现,“王致和”商标已被欧凯公司于2005年抢注。据悉,2008年,国外企业通过马德里协定到中国申请注册的商标就有17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而同年中国企业到海外申

7、请商标注册为2059件,历年累计总数也只有8600多件。数字的对比,表明中国企业的商标权意识还有待增强。问题:听了这份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思考并回答,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P81,试着说说什么是智力成果?(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学习的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验)3、活动二:看书P82,书上列举了六项智力成果图片,教师提问:请你说说这六项智力成果对人们的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你还知道哪些智力成果?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重点回答你作为一位中国公民有什么紧迫感?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以任务为驱动,将教学内容隐藏于交流话题中,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中感受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

8、意识。)师归纳:智力成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发扬创新精神,需要更多的智力成果出现,为了激励人们创造无形财产,我们也就需要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积极性创造智力成果。接下来请大家听录音。4、活动三:如果一个小偷偷了一辆汽车(有形财产),他最多只能卖掉这辆汽车获得赃款,而不大可能在复制一辆汽车去卖,如果小偷从一个软件公司偷出一个软件,他完全可能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盘同样的软件去卖,足以使那个软件公司破产。设问:复制一辆汽车很难,复制软件却很容易,这是为什么?学生:略教师:为了激励人们创造无形的财产,各个国家先后通过立法保护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智

9、力成果权需要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学生回答(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智力成果,什么是智力成果权以及所包含的内容,智力权成果易受侵犯,需法律保护)5、活动四:读材料思考问题:看书P83丁丁案例。教师提问:这个案例对你们有什么启示?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可依,说说你所知道的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我国重要法律的名称。学生回答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智力成果权,而且为了保护我们的智力成果权,我们要紧紧地依靠法律。不过,还需要明确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10、性认识,知和行统一起来)三:奇思妙想阅读P84相关链接及以下材料2008年8月2日,第23届全国青山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暨闭幕式。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涉及13个学科,充分展示了我国青少年在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收获。本届大赛成为历届大赛以来,规模空前、参加人数最多、形式最具创新、内容最为丰富、实效最为显著的一次大赛。问:对你有什么启示?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奇思妙想?(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创造力四:课堂辩论:盗版光盘该不该买?(真理越辩越明,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五:课堂总结:在知识和智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

11、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自己和别人智力成果的守护者!六:课堂练习知识目标反馈: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力成果的有 A手机 B 长江 C 汽车 D 航天飞机 2、智力成果权包括 专利权 商标权 著作权 知识产权 A B C D 3、 下列人员中,能够享有智力成果权的有小学生 老年人 成年人 未成年人 A B C D 4、 学生小利将同学的一篇文章署以自己的姓名在某报发表,学生小利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著作权 B肖像权 C版权 D人身权 判断题: 1、在文章中引用他人的诗句或名人名言,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2、临摹他人作品是侵犯他人智力成果权的行为。 3、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也受法律

12、保护。七、作业把自己收集家中吃、穿、用等各种物品包装上的标志性图案(商标),全班合作出一期以“精美的商标”为主题的墙报。 板书设计无形的财产含义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智力成果 表现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智力成果权: 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树立维权意识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运用法律武器不做侵权的事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能以课本为依据发掘课本之外的资源,自己选择案例,学生挖掘生活,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智力成果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兴趣。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这节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升华。能以小见大,从保护未成年人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上升到保护企业的智力成果权,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