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案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219809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泪珠与珍珠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泪珠与珍珠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泪珠与珍珠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泪珠与珍珠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泪珠与珍珠教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泪珠与珍珠琦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彩线穿珠、形联神系的结构技巧和巧妙引用古诗文议理、抒情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抒情散文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文章的线索、结构、思路、题旨,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深究意境的焦点,理解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境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思乡念亲的真挚情感,认知忧患痛楚能提高人生境界的生活哲理。教学重点、难点:一、散文形散神凝。理解泪珠与珍珠结构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重点。课文用彩线穿珠法,以泪珠为事物线索,以马臣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思想线索,形联神系,情境交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味泪珠的

2、意象和马臣夫人的警句组合材料、贯串文章、深化情感、拓展意境的艺术效果。二、作者巧妙引用古诗文,密切配合叙事、抒情和议论,暗合题旨,逐层深入,成为通贯全文的血脉。所引诗文不仅优美动人,生动贴切,深化了主题,增添了文采,而且富于哲理和诗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厚重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欣赏。三、把握课文思乡怀亲的主题是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析材料间的关系,欣赏铺垫、蓄势的写作技巧,分宾主,审虚实,深入体会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乡怀亲之情。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提供白居易啄木曲和杜甫新安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课文。学生:读一两篇琦君的怀旧散文,体会作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理清

3、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安排一下学习的步骤,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些程序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例如:1了解课文的事物线索和议理线索及其组织事实材料和思想感情的作用。事物线索:泪珠。思想线索:马臣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作用:事物线索有“形联”的作用,思想线索有“神系”的作用。作者运用事物线索和思想线索将散漫的事实材料逻辑地组合起来,赋予作品“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并鲜明地表达主题思想。探究:(1)为什么说“泪珠”是文章的事物线索?作者在构思时,使用某一具体事物作为散文的脉络,形成事物线索。这一事物,既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点

4、,又是思想感情的组织物。课文中的“泪珠”,是作者思乡怀亲,感念亲情、乡情、故国情的载体,同时,又关涉文中所有的事实,能够贯串所有的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泪珠”是文章的事物线索:它是文章的标题;它是中心话题;每一个事实材料都围绕“泪珠来写。是记叙、议论、抒情的主要对象;它有清晰的语言线索。事物线索是有迹可寻的外部线索,比较容易发现。(2)作者为什么选择“泪珠”做事物线索?泪珠是感情的表现方式,能够成为作者情感的借代物;泪珠与文中所有的事实相关,能够成为事实材料的贯串物;作者不同时期的眼泪内涵不同,以泪珠为线索能够表现情感深化的过程,成为思想感情的组织物。(3)课文描写了哪几种眼泪?这些眼

5、泪是怎样表现作者认识和情感逐步深化的过程的?少女时代喜欢咏泪诗文未经忧患不知眼泪之真味忧患备尝方知“眼枯见骨”的哀痛骨肉团聚,相拥而哭,流欢喜之泪历经劫难,还乡断肠,流伤心之泪人老眼枯,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最珍贵的眼泪,是饱经痛苦的爱的结晶母亲的眼泪天使的眼泪为大众流下仁爱之泪,为报恩流下纯洁真挚之泪,是最崇高的人生境界观音的眼泪基督徒的眼泪(4)为什么说马臣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是文章的思想线索?思想线索或称“意脉”,是贯穿作品始终、表现和指示主题的意念。马臣夫人的话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作品的主题,覆盖并贯穿了所有的事实材料,体现了文章的内在联系。由不

6、知愁的少女情怀,到老泪横流的悲伤;由母亲的眼泪到观音的眼泪,作者的感情变化和心路历程,具体地阐发了马臣夫人指出的人生哲理。文章开头以马臣夫人的话总起,结尾以马臣夫人的话总收,首尾照应,有点睛之妙。“泪珠”是外在的行文线索,马臣夫人的话是内在的思想线索,两条线索表里结合,成为贯穿全篇内容、组织思想情感的彩线。2把握内在联系,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主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深厚情感和对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探究:思乡念亲的内容只占了文章很小的一部分,为什么它是意义的中心?这一部分和前后内容的关系是什么?文章用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具体地阐发了“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人

7、生哲理。文章引用杜甫“眼枯即见骨”的诗句也是为了强调“饱经忧患”对于人生的意义。“饱经忧患”是关键词。作者真正体会到“饱经忧患”的意义和“眼枯见骨”的哀痛是在忧患备尝之后,最突出的就是返乡探亲时“还乡须断肠”、“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的感受。返乡探亲,是全文的核心事实,也是主题的支撑点。以前的一部分写少女时代喜欢冰心散文的妙喻,喜欢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句,在课上抢先解释“老泪横流”,都是表现未经忧患时的“不知愁”,成为对“忧患备尝”后深广的忧思的铺垫和衬托。以后的一部分,写母亲、天使、观音、基督徒的眼泪,是为了说明“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将返乡探亲、思乡怀亲的主题予以升华,提升全文的境界。全文

8、沿着眼泪这条线索,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第一部分写少女情怀,接触主题,第二部分写返乡探亲,发展主题,第三部分写仁爱和感恩,完成主题。由泪珠到珍珠是主题飞跃和升华的标志。作者在做了母亲之后才懂得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正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才懂得感念母亲的深厚的爱,说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但这样的母爱毕竟只是一己的悲痛、一己的爱,还不是最崇高的人生境界。虽然作者把母亲的泪珠喻为“天使的眼泪”和“珍珠”,但并没有终止于对母亲有感念。可以说,观音的仁爱是母亲的慈爱的飞跃,因为观音的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苦苦众生而流”。基督徒感激耶稣是对子女感念母亲的提升,因为前者的感

9、恩之心最最纯洁真挚。这两个事实蕴蓄很深。应当说,作者把故国比做母亲、观音的譬比说明祖国对自己的儿女像观音一样仁爱与包容,作者和所有的海外赤子是抱着一颗基督徒的满怀感恩的心返乡探亲的。这样理解就把第三部分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完整地说明了文章的意境逐步开拓、渐次深化的过程。作者感悟人生的心路历程充分表明了对崇高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正是文章的旨趣所在。二、赏析所引诗句、名言对于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马臣夫人的话是全文总纲。作者的少女情怀,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爱冰心的比喻清新鲜活,爱白居易的比喻巧妙,从生理上解释杜甫的“收汝泪纵横”,都表明作者并不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引用

10、杜甫的诗句还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文章以体会“眼枯见骨”为话题描述返乡探亲的感受,逼近了主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正是忧患备尝之余的真实感受。全篇所引诗文呈递进关系,不但表现了思想感情的逐渐深化,而且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主题。探究:1为什么杜甫的四句诗比白居易的诗“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白诗咏叹忧愁不能用外在力量排除,但意味着还可以任情宣泄;杜诗却因天地无情而劝人收泪,有苦不能诉,因而更见沉痛。白诗写个人忧愁,杜诗从劝慰征夫着笔,表现心忧天下的情感,所以境界更高。杜诗“眼枯见骨”的感慨,正是作者艰苦备尝之后的亲切感受;杜诗心忧天下的情怀,与观音流泪有相同的意境,正是作者追寻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所以,作者围绕杜诗展开记叙、议论、抒情,揭示了作品的主题。2关于“天使的眼泪”,为什么作者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眼泪变成珍珠的故事?“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这两句诗,想象得很美,但不够沉痛,境界也不是很高。在阿拉伯诗人的故事中,天使的眼泪变成了一粒珍珠,形象地说明了忧患和痛苦能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所以成为作者的最爱。三、布置作业:1. 课后练习。2. 课外完成绿色通道同步练习。四.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