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21960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从化市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 徐杏烟“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

2、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利用小组分不同数量的花生,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花生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指导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小组改成平均分。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设计了把36颗花生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多少个?因为数量太多学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环节只让学生说你想怎样进行操作,谈想法。在这里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的分法,有一个一个的放在每个盘子里,有2个2格的放,有3个3个的放,有4个4个的放,有5个5个的放,还有

3、10个10个的放,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操作的理由。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使学生通过份数的变化,观察分的结果,得出结论:分的份数多,没分的个数就少:分的份数少,没分的个数就少多,使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

4、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课的开始,我利用课件小动物庆丰收聚会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5、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如何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同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平均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让学生把小棒当成熊猫的竹笋、猴子的桃子、松鼠的松果,兔子的萝卜,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让同桌俩互相交流自己的怎么分的,同时在全班交流自己是怎么分的。注重了分的过程及方法,使分法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接出我又让学生找这几种分法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这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

6、高与升华。三、练习设计的多样化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了两次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及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操作,

7、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学习除法的第一种(例4):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

8、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通过分一分,引入除法。学习除法的第二种(例5)。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

9、深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教学反思-伴我成长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也提高了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受益不浅,同时也让我教学中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