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21754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国特征看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99537大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这是大国经济一个重要的典型特征。大国经济发展要素充裕,国内市场和产业布局空间较大,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建立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大国人口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总量大,不可能依赖别的国家而生存。所以,如果说小国可以依托少数重点产业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那么,大国却需要依托重点产业群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从中国的情况看,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产业等,它们构筑了工业大国的基础。我国经济增长转型要求从整体上促进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大国产业振兴。大国产业转型目标是重点产业群优化升级重点产业

2、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国民需求和社会就业的支柱产业。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中概括了重点产业的特征,即在现代技术和管理基础上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其他产业和产品需求及增长较强的关联效应,影响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率和规模效应,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每个国家应充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尤其是那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且能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中国是新兴大国,其比较优势产业或重点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或群体,要求政府具有宽阔的视野,从整体上谋划和引导。世界性金融危机造成了一种“倒逼效应”,促使我国改变工业的粗放型发展

3、方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我国政府提出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体现了我国重点产业群的大国特征。如果能够解决重点产业群存在的技术水平低、组织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价值结构,就可以实现大国产业体系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大国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可知,经济衰退的原因就是缺乏产业创新。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转型,需要有新的科技革命并带动新的产业革命。产业创新的实现有两种形式,即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鉴于大国产业体系完备的特征,其产业创新不可能是摒弃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几个新兴产业,而是在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群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4、群,实现两个产业群的协调发展。产业创新并不排斥传统产业,而是要求传统产业的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三种模式:一是技术主导模式,即以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为源泉,依靠科学推进技术,依靠技术创造需求,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二是需求主导模式,即由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新的需求,以市场需求牵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而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三是综合作用模式,即技术和需求交互作用于传统产业改造的过程,在传统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以技术推动为主,在传统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以需求牵引为主。我国的钢铁、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应该采取需求主导模式,即通过扩大国内需求,

5、以市场需求引发技术需求,进而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或者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新兴产业代表产业创新的方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新的技术革命将伴随着新的产业革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作用的新兴产业,它代表着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都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应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运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

6、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构建大国重点产业群优化升级的机制实现我国重点产业群的优化升级,关键是要根据大国客观实际和基本特征,充分利用影响重点产业群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建立和完善市场培育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企业组织机制。1.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结合的市场培育机制。我国属于新兴大国,需要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将依靠国内需求拉动为主同开拓国际市场有机结合。全球金融危机将成为我国由过度依赖外需转向主要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契机,应该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和产业振兴计划,形成产业发展动力的内生机制。同时,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外需拉动作为辅助动力,准确把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

7、机遇,从全球分工中找准自身切入点,积极发展汽车、纺织、轻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2.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通过技术攻关,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以技术创新推动重点产业群创新和升级。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及与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其次,应充分利用优秀的适用技术,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我国的纺织、轻工等行业,积累了一些优秀的适用技术,它们虽然不属于高新技术,却具有先进性和实用价值,而且与我国传统产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匹配,因而需要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的耦合。3.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组织机制

8、。从大国国情出发,既要努力发挥大国优势培育巨型企业,又不能忽视中小企业对社会就业的重要作用。首先是通过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业特别是汽车、钢铁和船舶等行业,必须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使企业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其次是积极培育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在纺织、轻工和电子信息等行业具有优势,应从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视角,形成中小企业在地区的集中与聚合,充分发挥范围经济的资源吸引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和技术溢出效应。(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课题组成员、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随着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我国第一轮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红利正趋于消

9、失,第二轮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全球化红利正在形成。在机遇之窗转换之际,认真分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对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战略和战术上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值得深入探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与第一轮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相比较,我国新一轮的全球化机遇,最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从利用别人的市场转向利用自己的市场。过去我国在低收入条件下,因国内市场发育不足,成长过程较多利用了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二之后,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和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已经转化为百家必

10、争的市场。为此,需要我们把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利用和开拓自己的市场,以自己的内需拓展自身增长潜力,而非继续依赖那些处于调整底部的其他国家的市场。第二,从低级要素利用转向高级要素吸取。过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开发和使用的是与世界工厂需求相适应的一般要素。与这种依托低成本要素参与全球低端分工所获得的全球化红利不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要提升我国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地位、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要求我国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人才要素,以此推动我国经济从学习模仿全面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获取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第三,从被动适应全球化竞争转向主动创造全球化战略机遇。我国参与的

11、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动发动的,其为利用我国的加工制造平台,采取国际外包形式把我国纳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我国企业在这条由跨国企业控制的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被俘获”的地位。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我国要利用自己潜在和现实的市场规模,促进全球要素的重新集聚和重新配置。因此,它是我国为适应全球经济形势和竞争格局的变化所作出的主动战略调整,也是我国给自己、给世界主动创造的一种战略机遇。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对我国的影响实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战略,不仅有利于我国获取人才红利和创新红利,而且将产生深度开放促进全面改革的制度创新红利,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其一,实施新一轮经济

12、全球化战略,有利于我国把逐步消失的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人才红利。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发挥的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高性价比优势。世界工厂地位的建立,使我国低端劳动力要素获得了充分使用,但也让出了高端要素市场。转向以我国的市场容量吸收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战略之后,由于摈弃了简单的国际代工和加工贸易,更多地进行自主品牌创建,这将使人才而不是低工资的劳动力成为开拓本国和全球市场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要素。其二,实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战略,有利于我国把逐步消失的学习模仿驱动成长的红利,逐步转换为创新驱动的发展红利。第一轮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是学习模仿驱动的成长模式,其特征是引进国外技术、吸收外国资本和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

13、加工贸易。这一发展模式正受到许多因素的挑战。一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纷纷采用技术封锁、知识产权等手段遏制我们的模仿学习;二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总体上出现了以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的要素再评估进程,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相对减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优势正逐步丧失,迫切需要通过生产率的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和技术进步,即通过启动创新驱动战略消化吸收掉要素成本的上升影响。众所周知,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可能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我们应积极利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促进我国向创新驱动型国家转型。其三,实施新一轮经济全

14、球化战略,有利于我国把逐步消失的增量改革红利逐步转换为通过存量改革获取改革红利。过去政府选择的出口导向型全球化发展模式,与通过增量改革获取改革红利的思路具有一致性。在实践中,选择“通过出口促进发展”其实就是在利益上做“加法”。而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到了不选择对既有制度进行改革、不选择对存量利益进行调整,就无法稳定更无法发展的阶段。因此,推动经济超越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利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扩大内需的基本前提,它决定了我国现实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决定了我国吸收全球高级生产要素战略的具体实现。同时,结构性改革也是进一步开放的前提,是深度经济全球化的主要

15、推进力量。支撑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关键要素根据国际经验,决定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关键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一是全球性城市。城市是跨国企业开拓全球化的载体和重要节点。只有全球性城市才能具备足够的内需规模去虹吸全球创新要素。全球性城市不仅是指城市的规模,而且是指城市的高度开放性、高度发达的承载和容纳能力,及其彰显的个性和特色。我国如能把一些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建设成为像纽约那样具有较强综合功能和辐射力的全球性城市,或像香港那样拥有突出的金融、交通、会展功能,或像日内瓦那样以优美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那么我们就真正具备了依托全球性城市实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战略的载体和

16、基础。二是全球性产业。我国实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战略,不能在封闭条件下追求产业门类的完整性,也不能以形成“全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而应该通过在产品内分工中形成竞争优势。在全球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产业升级的形式不再表现为产业的整体升级和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升级,而是对某一具体环节、生产流程和工序等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推进产业升级的努力,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要求整体的价值链升级,而应对某一产品价值链的某一功能环节、生产阶段、工艺流程、技术特征逐步推进,从某个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做起,最终实现在某一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升级。同样,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在全球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和高度的差别化,即在细分的全球市场内培育“小巨人”和世界品牌。三是全球化企业。为改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俘获者”地位,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