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人有两个宝.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214499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7.人有两个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7.人有两个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7.人有两个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7.人有两个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7.人有两个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7.人有两个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人有两个宝.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人有两个宝1.本课内容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手脑长相歌改写的一首儿歌。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讲了人有双手和大脑两件宝;第二句讲了双手和大脑的作用,第三句讲了手脑并用才能有许多创造。整首儿歌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背起来也比较容易。2.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上画着天真活泼的小朋友都有两个宝:第二幅图上画了小朋友们用自己的两个宝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借助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得到拓展。3.本课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本课难点:联系实际明白双手和大脑并用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学会运用。能准

2、确认读7个只识不写的字。3.通过看图读文,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很大。要从小学会双手大脑并用,才能有所创造。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人、个、手、大”四个生字,正确认读7个只识不写的字。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识字,写字。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田字格小黑板、课文朗读的录音带四、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简要提示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篇课文 调整与思考(1)板书:人有两个宝(2)指名读,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2.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袋里产生了什么问题呢?激发兴趣(1)指名质疑(2)归纳问题:人有哪两个宝? 这两个宝有什么作用?咱们快去读读课文吧

3、!(二)初读课文1.打开课本,看书,听课文录音,想想人到底有哪两个宝? 指名回答:人有两件宝指的是_和_。2.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将每个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3.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生字的音。生字一定(1)读生字,说说哪些字读时要注意的?要读准 人:翘舌音,前鼻音 才:平舌音 用:后鼻音 工:后鼻音 手:后鼻音(指名读,教师领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2)认读只识不写的字:这儿还有几个更难的字,看哪个小朋友能认识它们?(指名读,同桌之间检查读)(3)认读词语出示下列词:双手 大脑 做工 思考 才能 创造多种形式 (指名读、领读,纠正字音,小组间比赛读)的读,确 4.现

4、在,认识了这么多朋友,老师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把保每个同 课文读得更正确、熟练了,快去试一试。学都会读(1)生自读课文(2)同桌合作朗读(一人读,另一人认真听)(3)指名读(结合读的实际情况,教师可进行领读)【课中操】(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出示“人、个、手、大”的生字卡片和生活实 1.小朋友,你以前见过这几个字吗?你在哪儿见过的?际联系起 指名说来识字 2.你还能给它们找哪些朋友?(1)指名组词新旧知识(2)教师可适当出示一些已经学过的字和这几个字组成的联系识字 词,指导认读,拓展积累。3.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字吗?(1)指名说(2)教师指导:人字多有趣,下面加一竖成了“个”,一个人,上面

5、加一横成了“大”,大人。4.记住了这些字,下面我们学习把它们写得漂亮些。(1)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指导:“人”:从竖中线左侧起笔写撇,到左下格。 “个”:一捺落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不要顶着“人字头”的上端。 “手”:第三笔横最长,写在横中线上,竖钩竖在竖中线。(2)教师范写,指导提和捺的写法:起笔要轻,捺要有脚,写到脚时停一停,轻轻地提笔写脚尖。(3)学生依据笔顺描红。教师巡视辅导,纠正写字姿势。(4)学生写字作业评析。(四)布置作业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字“人、个、手、大”,每字写三遍。第二课时一、本课目标1.背诵课文。2.结合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让学生知道

6、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很大,从小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做工”、“思考”、“创造”等词,明白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四、教学流程简要提示(一)复习导入 思考与调整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并练习口头组词。2.指名读课文,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3.齐读课文。(二)朗读感悟课文看图学文 1.朗读第一句:用图帮助(1)看书上第一幅图,问:这些小朋友都有哪两个宝?理解 (2)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一读,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3)表演读读这句话。过渡:看,这些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有了这两个宝多快乐呀。知道为什么吗?2.朗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话,齐读(1)看图,理解“

7、双手会做工”结合生活 A看,图上的小朋友用双手会干哪些事呢?(指名说)实际理解 B小朋友,你会用你的小手做哪些事?(指名说)句子,练 C再想一想,大人们又可以用双手干哪些工作?习说话 练习说话:妈妈用手()。老师用手()。医生用手()。警察用手()。(谁 )用手( 做什么 )。 D小结:双手会做那么多的事,真是一个宝啊!【课中操】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过渡:小手那么能干,那我们的大脑有什么用呢?(2)理解感悟“大脑会思考”A指名说一说大脑会做什么?B理解“思考”:看,小朋友们现在都在开动小脑筋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思考。C说说你的大脑思考过什么问题?小组之间交流。指名小组选出的代表说话。(3)让我

8、们好好夸夸这两个宝。(指名读,比赛读这一句话)3.朗读第三句:(1)再看图,想想这些小朋友用双手做事的时候,他们的小脑袋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2)想一想,你在学习、玩、做事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3)小结,理解“创造”是呀,做事情要用手又用脑,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还能做出自己或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等,这就是“创造”。 (4)引读,所以小朋友们从小就应该齐读: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三)背诵课文1.齐读课文。背诵要指 2.指导背诵。导方法 (1)理一理三句话的顺序: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2)采用师与生

9、、组与组对读的办法激发兴趣,帮助记忆。如: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3)看,小朋友们都要背出来了,自己再边想边背一背。(4)指名背,小组间比赛背。(5)现在你是不是更喜欢你的双手和大脑,知道该怎样充分地使用这两件宝贝了吗?(四)指导写字1.出示“工、又、用、才”给它们找一些好朋友2.怎么样才能写好它们呢?A.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B.教师范写C.学生描红D.教师巡视辅导(五)布置作业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工、又、用、才”四个字。学习“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句师:双手和大脑真是两个宝呀!那么,人们用双手做工的时候,大脑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先看看这些小朋友,你说他们在做

10、事的时候,小脑袋里在想什么呢?生:那个拉手风琴的小朋友一边拉一边在想着应该怎么拉呢!师:对,双手在拉,大脑还得想,不然一定会拉错。生:正在看书的小朋友一边看也在一边想书里讲了些什么。生:打电脑的小朋友一边打一边在想下一步应该打什么了。生:装军舰模型的朋友不用大脑思考就装不好。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大家都明白了吧,我们在用双手做事的时候,要是不用大脑思考就办不好事情。那你在学习、玩、做事时遇到过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呢?生:我有一次一个题目不会做,我就想老师上课讲过的话,想了一会儿就想出来了。师:嗯,你开动脑筋了。生:有一次,我帮妈妈洗碗,可是水池太高了,我想了想,就帮了一张小

11、凳子,站在上面洗。师:呀!你还会洗碗啊!遇到困难还能想办法,真行!生:师:是呀,做事情要用手又用脑,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用手又用脑,还能做出自己或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了电灯、电影、留声机等,这就是“创造”。我们小朋友都应该向他学习,让我们的小脑袋里都记住这句话生:(齐读)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1、开展一次手工制作竞赛活动。如:发给每人一张纸,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画、折、剪、贴等均可),看看谁的最出色。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说自己怎样想、怎么做的,有的还可以再演示一次。2、“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句中的“做工”不是单指干力气活儿,而是泛指工作、做事。“思考”指动脑筋

12、想办法。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双手会做哪些事,大脑会想些什么,不要抽象地理解。3、“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句中的“创造”是指想出并做出新的事物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具体理解。4、在正确朗读之后,可采用师生引读、轮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还可跟着朗读录音练习背诵。1、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曾创办过晓庄师范、育才学校、上海工学团等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校,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主张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2、手脑相长歌原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3、儿歌: .一双手我和妈妈俩, 都有一双手。都有手心和手背, 都有十个手指头。 我要自己系鞋带, 我要自己扣钮扣,再帮妈妈扫扫地, 好让妈妈歇歇手。4、相关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设计者 善成小学 顾冬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