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20662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2课时)一:知识纲要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5)大气逆辐射。2、热力环流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热力环流大

2、气运动最简单形式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作用在大气上的力力的方向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一个力作用时,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水平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二个力平衡时,平等于等压线,(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三个力共同作用时,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2.2 气压带和风带 / 1、大气环流及意义2、三圈环流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中 纬 西 风 带副极地低压带副

3、极地高压带低 纬 东 风 带(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低气压带23026/23026/66034/66034/0023026/23026/66034/66034/00高气压带冬至日秋分日春分日夏至日太阳位置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3)(了解) 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4)季风环流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

4、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干湿季交替热带季风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雨季集中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温夏热夏雨地中海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冬温雨夏干热温带温带季风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温带海洋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温带大陆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热带亚寒带大陆北极圈附近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冬寒长暖短寒带苔原带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

5、制全年严寒冰原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而降2.3 常见的天气系统分类符号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冷气团主动运动阴天、下雨、大风温度、湿度下降,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暖锋暖气团主动运动连续性降水温度、湿度上升,气压上升,天气转晴低低压(气旋)上升阴雨大风睛高压(反气旋)高下降晴朗无云晴2.4: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6、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

7、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3)适应气候变化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二:重点知识网略 反气旋 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高气压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圈环流地球自转 地转偏向力低气压海陆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气旋 地球分转

8、 “带”变成“块”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 冬夏海陆气压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三: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其中冷热不均引起气压的变化为本讲的难点之一)。 注意点: 海拔相同则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压面凸起处气压高,等压面低下处气压低。重点难点二: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及水平梯度力概念见课本59页。若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一个力作用下,风向必然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这是空气质点运动的初始状态。但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最终平

9、行于等压线。这种风仅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存在。例如,在“大气环流”部分我们将学到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向两极流动过程中逐渐偏转成西风并在南、北纬300附近上空聚积下沉,并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近地面的风在上述两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见下图角)图中可见:摩擦力永远和风的吹向相反,而地转偏向力在风的右侧900.所以二者的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吹的。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愈小;摩擦力为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言,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重点难点三:(也是难点之一)气

10、旋及天气系统: 气旋与反气旋:气旋是指在闭合等压线分布图上,与低压相伴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在北半球,气旋内近地面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低压中心辐合上升;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辐合上升。气旋按其形成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如台风)。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见下图)。反气旋是指在闭合等压线分布图上,与高气压相伴而出现的空气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内近地面的气流呈顺时针方向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射。反气旋中心控制的地区,中心空气下沉,天气晴朗。注意:气旋、反气旋的不同位置盛吹不同风向的风。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学会判断低压槽、高压脊、鞍部,比较不同等压线密

11、度下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同一图中,等压线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和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风力小。)。重点难点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美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冰岛低压(大西洋)7月1月大陆大陆海洋海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由于地球表面积的海陆相间分布及其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分裂成块状分布。 季风环流的形成:由

12、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从而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以东亚最典型,以我国为例:冬季,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阿留低压之间存在很大的气压梯度,形成势力强大、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即冬季风;夏季,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简称副高)势力增强,与亚洲低压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形成温暖湿润的东南风,即夏季风。值得强调的是:南亚是世界著名的热带风季风气候区,它的形成虽然与海陆热力性质有关,但主要是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而形成。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至赤道以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受亚洲低压的吸引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给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带来大量暖湿气团和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