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讲座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201650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素质讲座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素质讲座报告1 讲座主题综述1.1 从历史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李学勤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介绍了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原因与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原因以及当今人文科学的危机以及解决的办法。人类文化最初由经验产生,随着教育被传授而得以传承,又由于文化融入到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传承之中,故而得以传承。中华文化则是由于其独有的普及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人文科学的危机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经济逻辑产生,而解决的办法则是在推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1.2 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张岂之教授的此次讲座通过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对这个优秀文化的基本元素,引出了天人之学这一概念,介绍了兵家

2、、儒家与道家对于这一概念的阐释,并介绍了自己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将这一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对比指出:文化是进步的,我们应当自主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通过交流与互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3 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王冀生此次讲座首先介绍了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指出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然后着重指出了大学文化在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大学应当有其独特的精神与理想,这种精神是历史的传承,但也不脱离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而正是因为大学文化丰厚的底蕴与与时俱进的特性,使得其与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引导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王冀生指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继承大学

3、文化,并进行创新与传承,使大学文化发挥出其在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中应用的作用。1.4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陈来教授的此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并指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某些看法是片面的。从某些角度讲,这是基于政治的需要;但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些片面的看法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总结,陈来指出了应当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在面临传统文化时,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问题而全盘否定,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在引进外来优秀文化时,我们不能全盘接收,而应当选取合适的部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改进。1.5 大

4、道行天下-老子哲学的当代思考杨中有先生的此次讲座着重讲述了杨先生自己对于老子哲学道的思考。在他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人类生存与追求的依据,道是对自然的一种阐释。因此,人的活动应当符合自然规律,源于自然、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因此,杨中有先生指出,我们应当以自然包含宇宙情怀、赤子境界与圣人智慧的视角去看世界,提升自己的胸怀与视野,感悟大道的情怀。1.6 孔子儒学与中华历史-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张岂之教授的此次讲座讲述了孔子的生平、儒学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儒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基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儒释道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学是不断

5、发展与完善的,但儒学的核心是不变的“人”。围绕这个核心,儒学阐释了人的价值,人的思想,指出“君子”是人的一种追求,为人应当追寻儒学中所阐释的“仁人志士”的标准。1.7 君子之风楼宇烈教授的此次讲座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君子。在此次讲座中,楼教授极为简练地对君子之风进行了概括。他指出,君子之风一字言之为孝,百善孝为先,只有能够孝顺生养之的父母,才能衍生出其他优良的品质;二次概括为诚敬,唯有诚恳恭敬才能与人为善;三字为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唯有不惑、不忧、不惧方能谓之君子;四字为礼义廉耻,为立人立国之本;五字为仁义礼智信,也即“五常”;八字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对前面各种概述

6、的综合。楼教授还指出,君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之所以有君子,则是应为还存在不具备“君子之风”的人;而正是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引导,通过发扬“君子之风”使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当社会高度发展,人人都是“君子”的时候,那么“君子之风”才会失去其含义。1.8 什么是自由教育袁鹤翔先生的此次讲座着重讲述了什么是Libre education。袁先生指出,Libre并不能单纯的翻译为自由,而所谓的Libre education也并不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没有约束的教育模式。袁先生指出,Libre education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接受的、从专业中解放出来的教育模式,而所谓的从专业中解放并不是指可以去学习任

7、何想学习的内容而不学任何不想学习的知识,而是指应当学习一些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文史哲学、社会科学等,以便于拓宽思路,使我们能够超脱专业知识来思考问题,使我们面临问题时有更宽广的思路去解决。同时,所谓的从专业中解放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接受必要的思想素质与责任教育,使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要在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的前提下进行。2 心得体会听了八次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我发现,在每一次讲座中,给我们讲授文化知识的先生们都提到了共同的一点:文化知识需要通过大学生去传承。而大学生是怎么继承并传承文化的呢?教育。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接受什么教育就决定了

8、我们最直接获取文化的方式,所以教育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传承走向与趋势。结合袁鹤翔先生的Libre education的概念的解释,我想谈谈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大学教育。首先,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我也不愿意多说,不论是文化还是科学知识与经验,教育都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但是对于目前的大学教育的形式,我有一些浅薄的看法。袁鹤翔先生谈到的Libre education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而追其收推崇的原因,则是其很好的实现了教育的用,使教育不只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可以为社会服务的人,而是通过综合性的教育使接受过该种模式教育的人有能力以社会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发挥自身

9、价值,也即有能力为社会服务、乐意为社会服务并且为社会服务的方式符合社会的道德法律要求。这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在学校也能够看到它的影子。在学校,“从专业中解放出来”这一概念的实施,作为一名工科生,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学习的是机械,但在本系的培养方案中,足够的文化素质核心课、文化素质讲座与必修的四本白皮书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对于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同时,充足的课余时间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社团协会。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模式在学校却是缺乏先决条件的,也因此,学校只实现了Libre education的形式,实际上却并没有达到其真正所追求的效果,或者说收效甚微。不得不说,对于四本白

10、皮书、文化素质课以及文化素质讲座所传授的文化与思想,大部分的学生依据考核要求确实是完成了,执行的不错,或许也还记下了不少,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绝对不是文化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的目的与Libre education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让文化融入生活、让思想得到践行的氛围。可是依据现状来看,在学校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学校,在中国之所以是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是因为其毕业生的实用性技能水平在中国是最好的。这固然值得骄傲,但令人感到悲哀的的是,相对于学校的育才,其育德的水平并不值得称道,反而是近几年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大部分在校学员追求的仅是一种才能上的认可,例如成绩、科研、社会工作

11、等,至于文化践行与素质培养的效果,单从网络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压迫、广泛存在于各个协会组织的小票发票收集活动与各种考核中存在的陋习中就可见一斑。至于学校毕业生,民间某些类似“学校的都是卖国的”(起因是学校毕业生选择外企的较多)与“学校多贪官”(起因是学校毕业生中累计贪污腐败渎职者较多)等等的言论,虽然很片面,也存在某些深层的社会原因,但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了。几年的切身体会,可以很确定的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学校没有育德,更不是学校不注重育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不可谓不多,却收不到足够的效果?综合几年来在学校的切身体会,我认为问题出在认可度上。学校在实用性技能方

12、面的教育,虽然并没有比文化素质教育占据多太多的课时与学分,却是被大家所接受与认可的,也是在大家走向社会后被充分运用的。这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对比,很容易看出:大家认可学校所传授的实用性技能,却并不认可学校所传授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因此前者学校在国内名列前茅,后者学校在中国却不怎么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源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现状的矛盾。在进入大学以前,大部分的学员都已经有过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已经基本成型。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思想模式比较倾向于快餐文化。快餐文化只重效率不重内涵,一旦这种模式形成,思维模式将仅从利益出发,准确说是仅从个人自身利益出发,这就使得有了该种思维

13、模式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强烈的排斥性。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例如君子之风、老子的天道自然、孔子的仁人志士等等,这种精神追求区别于现在的许多粗鄙的例如刺激等的感官享受,难以在短期内带来实质性的利益与享受,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也因此,要让这些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去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或者甚至只是遵守道德底线而以损失部分本不该得到但许多人都得到的利益都成为了一个难题。所以说,在快餐式的思维模式形成之后,学校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可避免会与这种模式冲突,这也就导致文化素质教育不能被认可与接受。同时,我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被认可与接受这个问题的出现,学校也是需要承担部

14、分责任的。虽然学校却是进行了足够多的文化素质教育,但似乎从来不曾考虑过如何去让学生接受,这从学校的评价体系就可以看出。甲级团支部、优良学风班、优秀毕业生等等荣誉,最终都是从获得的成果上来评价的,而这些成就往往局限在社工、成绩与体育上,至于文化与思想,涉及到的很少。而在优秀毕业生的介绍时,教师们往往也会介绍某某到了某个外企或者国企混的风生水起,也从未曾道德与文化的方面做出介绍。即使是文化素质课程与文化素质讲座,最终也只是以一纸试卷与一篇论文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至于是否片面且不说,单从考核方式上看,这是标准的快餐文化流的套路。诚然,作为名校,学校确实有很大的压力,学校只有培养出足够有才能的学生来迎合

15、社会需求才能不辜负社会所给予的期望。但是,作为大学,如王冀生先生所讲,作为文化传承的枢纽,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却是传承与发展文化,不是去迎合社会,而是去完善社会。不然,作为综合性大学又与技术学院何异?因此,我认为,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不能以快餐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而应当完善评价体系,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而后才是文化素质教育,进而达到育才育德并传承与发展文化的目的。3 意见与建议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我有几点看法,或许不够成熟,但还是想提出来,看看是否有可行性。第一,我认为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这门课程并不太合适。首先,虽然每次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有资格的老教授或者学者,在相应的方面浸淫多年,对相应的方

16、面有深刻并且独到的见解。但不得不说,有些老教授年纪太大,而且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状况,例如部分内容听不清、有疑惑但讲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解答等等。我想,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应该不是安排学生与知名人物的见面会,因此我认为即使是安排这些大师的代表作的研读讨论会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第二,我认为以报告的形式作为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太合适。我认为,这门课程应当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正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开设,因此报告形式的考核只能确认学生是否认真听过了讲座,却不能代表学生是否接受了内涵并衍生出了自己的思想。因此,我认为,死板的考核方式不仅达不到文化传承的目的,甚至还使得学生在“水论文”这种大学中衍生的畸形快餐之路上越走越远。当然,或许这么说这门课程似乎就没有必要了?不是。实际上,我认为文化素质讲座相对于其他文化类课程是有着独特的优势的。这门课程主题丰富、涉猎范围广泛、可选性多,不论是在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方面还是在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