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193772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考试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解1.(考)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考)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就是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使体内相应元素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具有明显地区性的特异性疾病。3.(考)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是指地球的有机界,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4.(考)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

2、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5.(考)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6.(考)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7.(考)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

3、的新的物质,被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8.(考)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9.(考)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10.(考)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SO2使气管和支气管的官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是COPD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11.(考)可吸入性颗粒物(IP):是指粒径10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大于5m

4、的IP多滞留于上呼吸道,小于5m的IP多滞留于细支气管和肺泡,1m以下的在肺泡内沉积率最高,小于0.4m的能自由进出肺泡。12.(考)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13.(考)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14.(考)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具有杀菌作用。、15.(考)需氯量:是指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和

5、灭菌以及完成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有效氯量。16.(考)碘缺乏病(IDD):是因碘长期摄入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17.(考)地方性氟中毒:是因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为地方性氟病。临表为:氟斑牙和氟骨症18.(考)意向性震颤:汞毒性震颤为意向性震颤,即在集中注意力做某些精细动作时震颤明显,而在安静或睡眠时震颤消失。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向四肢近端发展变成粗大震颤,可伴有头部震颤和运动失调。19.(考)赫恩小体:(变性珠蛋白小体)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强氧化代谢产物使珠蛋白的巯基变性沉淀,在

6、红细胞中形成的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2m,具折光性,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或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多为12个,含有赫恩小体的红细胞易发生破裂溶血。20.(考)化学性紫绀:苯的急性中毒早期表现为MetHb血症引起的缺氧和紫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耳垂部位,与一般缺氧所见的暗紫色不同,呈蓝灰色,称为化学性紫绀。21.(考)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少数重症急性CO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重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为。22.(考)胆碱能危象:Ach在其生理部位过量积聚,持续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及其效应器过度兴奋,产生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称为。23.

7、(考)迟发性多发性神经毒作用(OPIDP):某些有机磷农药品种的急性中毒患者,在其症状消失后的24周,可出现OPIDP,多见于下肢远端,先累及感觉神经,后发展到运动神经,并向肢体近端延伸,后期也可波及上肢。病理变化主要为周围神经及脊髓长束的轴索变性,继发脱髓鞘改变。24.(考)中间期肌无力综合症(IMS):一些有机磷农药品种在急性中毒胆碱能危象之后、OPIDP发病之前,多在中毒后第24天,出现颈肌、上肢肌、呼吸肌及颅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无力、甚至瘫痪为主要特点的症状和体征。25.(考)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通常以不同粒径大小(m)粉尘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表示出来,粒径

8、较小的颗粒所占数量比例愈多,或占总质量比例愈大,则分散度愈高。26.(考)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尘肺中最常见、危害最大和最严重、进展最快的一种,约占尘肺总病例数的一半。27.(考)圆形小阴影:为散在、孤立的阴影,其病理基础为矽结节,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直径小于10mm。多出现在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逐渐扩展至全肺。28.(考)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黏多糖包裹沉积形成石棉小体,石棉小体仅仅是吸入石棉的标志。29.(考)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破坏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

9、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30.(考)永久性听阈位移: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会出现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便再次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而成为。31.(考)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所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和运动功能,属我国法定职业病。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32.(考)振动性白指:手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即振动性白指,是诊断手臂振动病的主要依据。手指发白一般由指尖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色如白蜡,重者可累及多个手指甚至全手。33.(考)电离辐射:凡量子能量12eV,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的

10、辐射,称为电离辐射。34.(考)随机效应:是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如致癌效应、遗传效应。35.(考)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或生活能力,这类疾病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36.(考)痛痛病:是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因用含镉废水灌溉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患者全身疼痛,终日喊痛不止,故名痛痛病。37.(考)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

11、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38.(考)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39.(考)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填空1. (考)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生活行为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2. (考)何级预防判断标准:病因是否明确、病程是否可逆。3. (考)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是实现人人健康的重要条件。4. (考)“三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诊断(早隔离、早报告“五早”针对传染病)。5. (考)环境因素的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

12、因素、社会心理因素。6. (考)温室效应气体:CO2、CH4、N2O、O3、CFC。7. (考)消耗臭氧层物质:主要是氯氟烃(CFCs)。8. (考)影响环境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人群易感性。9. (考)生物放大作用: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10. (考)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11. (考)生物浓缩作用:指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

13、的现象。12. (考)生态系统健康: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13. (考)降水pH值小于(5.65)时称为酸雨。14. (考)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其他。15. (考)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低浓度、时间长、多样性、复杂性。16. (考)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17. (考)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18. (考)对流层的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19. (考)平流层的特点: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垂直运动、臭氧层属于平流层。20. (考

14、)紫外线三段作用:A段(色素沉着作用)B段(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C段(杀菌作用)。21. (考)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又称:天气痛22. (考)重离子数(N)/轻离子数(n)5023. (考)二氧化硫对人体的损害部位:上呼吸道。24. (考)氮氧化物对人体的损害部位: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25. (考)氮氧化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以(NO2)为主时,肺组织损害比较明显,以(NO)为主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比较明显。26. (考)建筑材料和装饰用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27. (考)室内空气污染中主要来自室外污染物的特点:室内浓度低于室外。28. (考)室内外存在同类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

15、污染:该污染物的浓度室内高于室外。29. (考)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为:肺癌。30. (考)饮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流行病学安全、感官性状良好、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31. (考)菌落总数100CFU/m;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与水接触30分钟后,游离性余氯0.3mg/L,管网末梢水中0.05mg/L。32. (考)水质常规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指导值。33. (考)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分型:饮水型、煤烟型、饮茶型。34. (考)慢性地方性砷中毒:黑脚病,主要是由于下肢远端脚趾部位动脉官腔狭窄、血栓形成。35. (考)土壤污染的特点:影响的综合性、危害的长期性、污染物变化的复杂性。 (选择题:镉污染;痛痛病)36. (考)多氯联苯最典型的是:米糠油事件,其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作用)进入人体以(脂肪组织储存)为主。37. (考)皮肤变态反应原,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为:铬,铬能使血红蛋白变性从而降低(红细胞的携带能力),六价铬对人体的致死剂量约为:5g。38. (考)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的发病原理: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缺碘,引起神经系统发育分化障碍。39. N-亚硝基化合物:分为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两类,合成前体为胺和亚硝酸盐。40. 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