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18972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新农村发展与农业强市的原始动力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马 敬 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三农问题愈发严重。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农村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与城市发展的同步协调,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回顾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以破除人民公社大锅饭体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一轮农村改革,启动了农村发展的航程,为农村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原始推动力。近三十年过去了,以上原始动力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在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农村的发展急需第二级火箭来推动。那么,二级火箭的动能在哪里?一、农村人力资源的解放中国社会一直处于

2、一种城乡二元化架构之下,长期以来,这种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使中国的农村被人为地打造成一个地域辽阔的封闭世界,形成了一道无形的中国“铁幕”。七十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实际上并未触动这一格局,而只是封闭系统内部的资源重组,尽管在当时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其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当这种重组的能量释放完成以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便难以为继。因此,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村问题再次凸现。农民卖粮难和劳动力过剩成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进入九十年代,原本铁板一块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开始松动,出现了九十年代末以来的民工潮。但是,由于以城市为本的滞后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和农民身份的限制,这些农民工很难得到和城里

3、人相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在就业平权,子女教育等许多方面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城市二等公民。近年来,李昌平、温铁军等三农问题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这既是解决农村现有问题的当务之急,也是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一把钥匙。农村人力资源的解放首先是农民自由迁徙权利和平等公民权利的落实。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劳动力长期过剩,大量的农民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但目前仍占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二,特别是农村的绝对人口数量有增无减。而同时,农村耕地面积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年减少,并且短期内难

4、以扭转这一势头,这就必然导致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和其它生产资源占有量锐减。由于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加上国家近年来对农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最近两年又出现了农民工倒流(民工荒)现象,使资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农村内部挖潜是很难消化的。因此,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便显得迫在眉睫。从根本上来讲,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彻底打破城乡壁垒,消除二元结构的禁区与限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居民的平权,使农村公民能够共享城市资源和城市就业机会,实现人力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合理与优化配置。其最终目标是消除“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身份标签,使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居住地的不同而不是两种不同身份。当然,农民

5、蜂拥进城必然有其负面影响,但因此而拒绝给予农民平等国民待遇则是因噎废食,是一种政治和经济歧视。事实上,真正实现城乡平权以后,只要措施得当,也未必会出现农民蜂拥而至的结局。在这一方面,南方的小城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产业逐渐多元化,原来意义上的农民有许多已经改造成为新形势下的农村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从业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农村的产业链条应该是一个延伸的,一、二、三产业兼备的链条,而绝不仅仅是农业初级生产。二、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再配置土地是农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情况是一种低效的,自然经济前提下的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6、这种带有明显的“均田”制特征的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固然,中国的农业不可能走美国、加拿大那样的大规模农场模式,但根据自身条件,适当规模化经营则是农业走向市场化的必要步骤。鉴于农村土地条块分割带来的诸多弊端,各地积极探索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路子。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在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通过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转包等方式使多户承包土地集中于一个承包大户手中,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水平,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促进新技术、新

7、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边际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必须以人力资源的解放为前提。因为土地集中以后,会产生大批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消化则有赖于劳动力的就业多元化和人口自由流动。传统的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除了现有城市的放开吸纳之外,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加快。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另一个前提是农民的社会化保险问题的解决。目前,农村的社会化保险进程严重落后于城镇,承包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农民的保险功能。如果不能实现农村的社会化保险,当土地集中以后,农民的基本保

8、险丧失了,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情况大大增加,就有可能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在城市居民保险不断完善的今天,农民的保险没有被忽视的理由。土地资源的规模化经营还必须以农民的自愿为前提,以严格有效的法规法律作保障,而决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一场现代“圈地运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就会感觉承包土地被剥夺。三、农民自组织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解决法律政策层次和技术层次的问题,还要解决组织层次的问题。我们经常把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为什么?因为农民无论是面对政府还是面对以各种公司机构为代表的市场时,他们都是“散户”。同时,由于地位的特殊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单个的农民在市场中肯定是处于弱者

9、地位的,很难把握市场,也很难有竞争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仅靠政策的倾斜,有识之士的呼吁,社会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把农民打造成真正的“强者”。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一些“公司加农户”式的链条式生产模式,但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才更加合理。因为在公司与农户之间,零散的农户仍然是弱者,而公司又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指望公司保障农户利益是不现实的,而行业协会组织则是攥成了一个拳头,在市场中就更有力量。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创新农民自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NGO)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是:了解市场信息,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与科

10、研推广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技术服务与咨询;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代表全体会员进行贸易谈判;帮助会员规避市场风险,保护会员利益。这种行业协会实际上属于一种经济自治组织,代表某一地区乃至全国的农民运作其市场行为,代表并维护农民利益。其主要工作人员应由农民自主选举产生,而非政府指定。在国外,这种行业协会非常普遍,如加拿大和美国各省、州都有小麦种植者协会、豆类种植者协会等。它们不仅进行市场运作,而且还与科研推广部门合作,协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资助科研项目,是农业产、供、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台湾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催生了大批农民自组织,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农

11、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腾飞。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我国已经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些地区农民已经开始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就衡水市来看,苏云桥2000年在故城县创建了股份合作制模式的“三豆合作社”,通过嫁接和创新,以“社会股”、“资本股”、“劳动股”三种不同的运作方式,构筑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以多样化的产权构成、多形式的利益联结、多方位的产销服务为特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以红小豆、绿豆、黑豆三种小杂粮的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为重点,把周边种植各种豆类的农民组织起来,带动了农民致富,也带动了相关产

12、业的发展。水资源匮乏是影响衡水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桃城区种高村率先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明晰水权。该协会由全体用水户直接参与,每户出名会员,户选出一名会员代表,全村共选出名会员代表。在此基础上,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出协会会长、副会长和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中有专门的会计,负责全村用水核算。协会制订了章程和机井管理、财务管理、水权交易管理、用水奖罚四项制度。协会成立以来,农民的用水观念得到更新,水资源效率大幅度提高,节水效果明显。近年来,桃城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已发展到26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逐步发展壮大,不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农民得到了实惠,非常受农民欢迎,而且已成为农业、

13、农村节水的生力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良好作用。四、科技教育的不竭动力正如邓公所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教育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产业门类极度扩张,产业链条迅速拉长的全新时代。农村发展途径和方式的多元化本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市农业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科技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泛泛地讲科技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农村的产业化格局趋于多元化一样,农村对科技教育的需求也必然会趋向多元化。而现在的问题是,农村现有的科技推广和教育机制无论从体制、内容还是观念上都已

14、经落后于时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当今农民的需求严重脱节。许多科研及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村的技术需求并不了解,抱着陈年皇历不放,不是以农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自己有什么,熟悉什么就推广什么。技术覆盖面狭窄,往往集中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对于农村新产业的兴起反应迟钝。从教育角度而言,我市农村既存在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落后,又存在职业教育的导向性失误。由于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教育资源(人力、物力、资金等)越来越向城镇倾斜,农村基础教育举步维艰。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落后,义务教育生源流失,水平亟待提高。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多年来提高缓慢,在与城镇的竞争中,农村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在职业教育方面,在经历了八十年代末

15、至九十年代初的短暂辉煌之后,农村职教全面萎缩,内容陈旧,手段落后,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必须设法启动科技教育作为推动农业强市的发动机。总体上讲,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多元化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新农民为基础,以提高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为目标。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大力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教育既事关发展大局,又事关社会公平,在这一点上,我们更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原始动力这一意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向农村教育倾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总体素质,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城乡

16、教育水平差距,实现真正的城乡教育平权。2、大力发展新型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的机制,努力探索适合我市农村特点的职业教育新思路。要以农村产业化发展与布局为导向,调整、改革现有职教专业、课程和模式,在现有高职、中职、职教中心框架下,探索农民夜校、短期轮训,网络教育,远程职教等新的教育模式。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避免闭门造车,要以深入调查为基础,并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开设种植、养殖等现行第一产业的课程,还要考虑到未来农村的主导产业,考虑到农民个人发展的要求,考虑到提高农民工生存能力和就业机会,盘活农村人力资源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成先进的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3、改革现有的科技推广模式。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和专家都应该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到农村去,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全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有灵活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要密切关注农村产业多元化进程的新动向,而不是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