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18047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校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的研究”是我校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这一课题已于2013年12月被南充市教育局关工委、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市级立项课题。一、课题背景分析及选题缘由1、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学生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学生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

2、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学生“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2、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学生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学生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学生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学生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于孩子父母外出务工,无法认真地对留守学生行使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同时,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造成了诸多问题:一是情感上失去寄托

3、,幼小心灵被孤独笼罩,造成众多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思想上缺乏引导,认识发生偏差,造成不良的品德问题。三是交往上缺少沟通,坚毅品格难以形成,易形成孤僻、孤傲等性格问题。四是学习上缺失监管,放任自流,失掉上进心,造成丧失良好学习风气的问题。五是生活上少有照顾,乱花钱乱吃喝得不到控制,使健康成长面临问题。造成留守学生的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学生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

4、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经过我校多年对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比较,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学生。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根据对我校留守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学生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学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在我校的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学生觉得自

5、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学生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我校留守学生概况营山县属劳务输出大县,回龙镇也不例外,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包括很多夫妻,导致留守学生占比逐年增长,全镇16个村(社区)留守学生占全校的65.2%,其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日渐突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一是家庭亲情缺失,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少了关怀,少了思想沟通;二是学习成绩偏差,仅有老人照顾或寄养他家,只管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学习却无人过问,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被动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逃学;三是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缺乏亲情关爱,缺少情感沟通,缺少心理抚慰,成长的困惑不能及时解决,严重影响心理和情感的正常发展;四是行为习惯差,大多数留守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自理能力低下,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性格内向、自卑而孤僻。我校四年级学生邓某,自幼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且几年才回家一次,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均为文盲,只能管他的

7、吃穿住,品德和学习方面的教育极少,致使此学生学习成绩极差,不懂文明礼仪,好吃懒做。由于家庭贫寒,平时没有给他零花钱,好吃的他没有钱买零食,就在商店、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地“顺手牵羊”,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偷盗的不良习惯,成了人人鄙视和“敬”而远之的“过街老鼠”,在商店行窃时偶有被人发现,就会被人痛打一番。被人歧视的他内心苦闷,不愿到校学习,偶尔收获意外之财时,便到场镇网吧通宵上网。这位留守学生无父母之爱,明显是因为缺乏家庭教育,而不能走上正途,如果不及时得到帮助引导和纠正,将来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残渣。当我校的留守学生村级关爱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后,将之纳入关爱之列,在关爱点老师的帮助指点和学校、家庭的

8、共同努力下,邓某在文明礼仪方面大为改观,再也没有发现他的偷盗恶习,学习成绩也相应得到提高。此案例生动的说明,我校的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说明,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的必要性。为了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把关爱工作的触角伸入到全镇的各个角落,2012 年,我校关工委协同镇关工委,在全镇试点建立了6个村级“留守学生关爱点”,通过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关爱缺失问题。关爱工作是一项细致、系统而多元化的工作,如何把一份份爱心传递给每一个留守学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党委、政府及学校的关怀;如何科学地组织建立关爱点;如何科学地确定关爱内容;关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

9、何用最科学的形式实施关爱工作。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讨。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1.课题的界定留守学生:是指其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将孩子交由长辈、亲属等抚养教育管理或独立生活的未成年学生。本课题研究的“留守学生”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却将子女留在家长接受教育的16年级的小学生。农村留守学生:是指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主要是生活、学习在农村学校的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是指我校针对留守学生多,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代理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精力,也缺乏教育艺术的情况,学校在每个村利用空闲场所设立几个校外留守儿童关爱点。并在关爱点所在地

10、招募“五老”人员作志愿者,和家长学校老师一同在闲暇时轮流到各个关爱点进行学习的指导。针对留守儿童共同存在的学习、生活、家庭问题进行帮扶和关怀;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心理需求开展心理方面的咨询、疏导、解困与排惑;同时特别注意他们中学习差、行为习惯不良、自律欠佳、家庭关爱欠缺等特殊情况的把握和掌握。共同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点实施策略的研究:是指通过在对村级关爱点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探究出在关爱点实施行之有效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在各地推广。为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

11、作出一定的贡献。2.理论的支撑(1)主体教育论 柯尔伯格指出:“教师和成人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称作道德哲学家。将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指的是能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这说明个体的德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活动可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体主体发展的现实因素。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让留守学生在关爱点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艾里克森等人研究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过程,它揭示出道德认知与人的成熟过

12、程相关,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主体自觉性和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及学校课程教育教学促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完善其道德品质,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是我们学校修身教育校本化,特色化研究的理论支撑。(3)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已有

13、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学生)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生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

14、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课题研究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策略,目的是让留守学生在关爱点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接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感受到来自老师、社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鉴于国内对于留守学生的关爱形式和内容主要局限于学校和政府行为,我校的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又刚刚启动实施,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故而“农村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的实施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一)研究目标1、开拓关爱留守学生理论在关爱点的前沿阵地实现创新发展。2、探索一条建立留守学生村级关爱

15、点的有效途径,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3、探索出能适应留守学生发展的关爱点的组织形式和关爱项目。4、进一步探索出对留守学生心理、思想、学习的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构建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的模式,便于在各地推广。5、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主要内容1、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2、如何组建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3、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实施形式;4、留守学生村级关爱点活动内容。四、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背景条件:留守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必然结果,关爱留守学生的课题研究广泛而深入

16、,且成果丰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可供本课题参阅。基础条件:早在2012 年秋,我校关工委就协同镇关工委,在全镇试点建立了6个村级“留守学生关爱点”,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我校关于“留守学生关爱点”的实施办法就是边实施边研究,双向互动,互相促进。人力资源条件:我校设置了教科室,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已有有十余个科研课题结题并获得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五、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一)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国内针对有关留守学生课题的研究丰富且形成了理论体系,但就关爱行动能延伸到村落实到户到人的研究却极为鲜见,我校本着“人无我有”、“填补空白”、自我创新这一出发点,确定了本课题研究。(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村级关爱点,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心理、思想、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