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166624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沧海》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附件1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课时教学设计模板作者姓名王静学校张店七中学科语文年级/班级初一教材版本鲁教版课时名称观沧海上课时间11.20学生人数60单元背景观沧海隶属于初中语文第三单元的古代诗歌五首一课,本单元属于自然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有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构成,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我将本单元分为三个专题,即散文阅读、现代诗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本课时是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理解比喻、拟人、衬托以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展开的,鉴于

2、前边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语言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情感美,对诗歌的意境有进一步的领悟和品味,还应该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上有所突破。课时设计说明该课时主要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先以路宾王的鹅进行导读,让孩子们明白意象、语言、情感是一首诗鉴赏的主要途径,然后进行吟读诗歌、品读诗文、对话诗人四个环节,再吟读诗歌这一环节中我插入鲍国安吟咏的观沧海给学生以朗读感染,并出示小组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学情分析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来的第一节古诗教学课,学生总起来还不明白怎样理解诗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最简单的“鹅鹅鹅”入手解析什么事意象美,然后引导

3、学生进行诗歌意象的分析,摒弃以往古诗教学的逐字逐句串讲,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让学生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这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诗词教学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这节课定下了以下学习目标:1、 准确识记文学常识、准确背诵诗歌。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学会通过意象、语言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情感美 。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重难点是通过对意象、语言的品析理解作者的情感,主要以“咏鹅”进行引导,然后学生学以致用,品析诗歌意象。教

4、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创设情景看图片或视频简单品析咏鹅,了解意象和意境。出示图片,借助咏鹅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播放视频文件一、了解文学常识通过教师出示的人物评价猜测作者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相关知识二、吟读诗歌1、学生齐背诗歌2、小组内吟读诗歌根据评价标准选出小组内朗读好的学生3、班级展示朗诵,请其他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4、看视频听录音,感受观沧海中旷达的胸襟。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并播放鲍国安朗诵的观沧海感受其中的情感。播放鲍国安的视频和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三、品读诗文学生赏析此首诗歌中的意象或语言,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品读展示。展示同学

5、注意阐述结论得出缘由,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质疑,同时做好笔记。教师适时点拨:【点拨】1、 主要意象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2、 结合语言分析(1)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景象: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

6、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大海吞吐日月的星辰的博大气概,(二)思考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小组互学,选派代表展示点拨1:背景介绍点拨2:日月一句借助想象,运用夸张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点拨3: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四、对话英雄大胆阐述自己心目中的曹操,英雄?奸雄?枭雄?评价文学作品还要知人论世五、总结收获谈出自己的收获提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课后反思经过三次备课,我在这节课上有了如下收获:一是以朗读思韵。将朗读作为教学诗歌的伊始,课堂上书

7、声琅琅,学生神采飞扬,动静有致,美滋滋地读出了古诗的味,文学性与艺术性在这里达到了和谐共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味情感,在停顿和节奏上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情感和韵味是诗歌教学的本位。小组合作交流后,我让小组内推荐主要朗读优秀的,进而运用媒体播放鲍国安朗读的观沧海一诗,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曹操的旷达的胸襟。二是抓意象品析。因为诗歌多为借景抒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抓住景物的特点和学生一起品读、分析,提升了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使学生有了抓手,明白了诗歌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品析,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品析兴趣。正如古人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自能

8、拓展创新,情绪飞扬。这正是教者活,学者乐,成效实,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了。三是识曹操延伸。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我还从文本跳出了解作者和背景,大胆让学生畅谈对曹操的认识,曹操在学生的心里不再是脸谱化的人物,而是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在时间上掌控得不好,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很机智的进行点拨。点评(会议记录)1、本人说课2、整节课经过多次修改后彰显出了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深刻到位,以抓“意象”为切入点,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多媒体运用比较娴熟,对于学生的点拨也比较到位。 但在“对话古英雄”这一环节名称可以改为“对话古诗人”,而且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归结上缺少对学生的引导,跟目标有些游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