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16597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过敏性紫癜等6种疾病诊疗指南的通知的通知各市卫生局,省(部)属医疗机构: 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过敏性紫癜等 6 种疾病诊 疗指南的通知(卫发明电【2010】80 号)转发给你们,供 参考使用。二00年九月二十日侯岩卫生部特提 卫发明电201080 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2010年9月11日在全国开展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正在安全、平稳、有序地推进。目前,强化免疫活动进入关 键时期。为进一步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地做好此次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疑似严重异常反应儿童医疗救 治工作,保障接种儿童身

2、体健康,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 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播散性脑脊髓 炎、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和热性惊厥等6 种疾病诊疗指 南。现将过敏性紫癜等 6种疾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诊 疗指南)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参考使用。各医疗机构要根 据异常反应患儿具体病情,参考此诊疗指南,制订个体 化诊疗方案,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科学的治疗。卫生部办公厅二00年九月十八日信息公开形式:依申请公开)过敏性紫癜等 6种疾病诊疗指南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 )是儿童时期最 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 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

3、床表现。多发于学龄 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周岁以内婴儿少见。一、临床表现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资料显 示,过敏性紫癜大多数情况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也可早 期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痛及关节 疼痛等非特异性表现。(一)皮肤症状: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主要分布在 负重部位,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密集。其次见于臀 部。其他部位如上肢、面部也可出现,躯干部罕见。特征性 皮疹为高出皮肤,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不 退色,即为紫癜。皮损部位还可形成出血性水疱,甚至坏死, 出现溃疡。紫癜可融合成片,最后变为棕色。一般1-2周内 消退,不留

4、痕迹;也可迁延数周或数月。有时发病早期可出 现手臂、足背、眼周、前额、头皮及会阴部血管神经性水肿, 肿胀处可有压痛。(二)消化系统症状:较为常见,约2/3 患儿出现消化 道症状。一般出现在皮疹发生 1 周以内。最常见症状为腹痛, 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可有压 痛,但很少有反跳痛。同时伴有呕吐。约半数患儿大便潜血 阳性,部分患儿出现血便,甚至呕血。如果腹痛在皮肤症状 之前出现,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误行手术治疗。少数 患儿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出血性小肠炎,需外 科手术治疗。(三)泌尿系统症状:可为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及 蛋白尿,或管型尿。上述症状可发生于过敏

5、性紫癜病程的任 何时期,但多数于紫癜后2-4 周出现,也可出现于皮疹消退 后或疾病静止期。病情轻重不等,重症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和 高血压。虽然半数以上患儿的肾脏损害可以临床自行痊愈,但少数患儿的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可持续很久。)关节症状:大多数患儿仅有少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为最常受累部位。其他关节如 腕关节、肘关节及手指也可受累。表现为关节及关节周围肿 胀、疼痛及触痛,可同时伴有活动受限。关节病变常为一过 性,多在数日内消失而不留关节畸形。(五)其他症状:一些少见的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神经炎及格林巴利综合征。二、辅助检查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6、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 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块收缩时间等均正常。部分患儿白细 胞总数增高达20.0x109 /L,伴核左移。血沉可增快,C反 应蛋白及抗链球菌溶血素可呈阳性,咽培养可见B溶血性链 球菌。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常阴性。约半数患儿急性期血 清 IgA、IgM 升高。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患儿,大便潜血可 阳性。肾脏受累时可出现镜下血尿及肉眼血尿。有时严重蛋 白尿可致低蛋白血症。对有消化道症状者可进行腹部B型超 声波检查,有利于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对症状典型者不难作出诊断。非典型病例,如在紫癜出 现前出现其他系统症状的,诊断较为困难。(二)鉴别诊断。1. 特发

7、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皮疹的形态、分布及 血小板数量一般不难鉴别。2. 外科急腹症:在皮疹出现以前如出现急性腹痛者,应 与急腹症鉴别。过敏性紫癜的腹痛虽较剧烈,但位置不固定, 压痛轻,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除非出现肠穿孔才有上述情 况。出现血便时,需与肠套叠、梅克尔憩室作鉴别。3. 细菌感染:如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败血症及亚急性 细菌性心内膜炎均可出现紫癜样皮疹。这些疾病的紫癜,其 中心部位可有坏死。患儿一般情况危重,且血培养阳性。4肾脏症状突出时,应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等相鉴别。5此外,还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及溶血、尿毒症相鉴别。四、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

8、:急性期卧床休息。要注意出入液量、 营养及保持电解质平衡。有消化道出血者,如腹痛不重,仅 大便潜血阳性者,可用流食。如有明显感染,应给予有效抗 生素。注意寻找和避免接触过敏原。(二)对症治疗: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源性水肿时,应 用抗组织胺药物和钙剂;近年来又提出用 H2 受体阻滞剂西 米替丁20-40mg/kgd分二次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1-2周后改为口服,15-20mg/kgd,分三次服用,继续应 用 1-2 周。有腹痛时应用解痉挛药物,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司匹林3-5 mg/kgd或 25-50mg/kgd,每日一次口服;潘生丁 3-5mg/kgd,分 次服

9、用。(四)抗凝治疗:本病可有纤微蛋白原沉积、血小板沉 积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故近年来有使用肝素的报道,剂量 为肝素钠 120-150U/kg 加入 10%葡萄糖溶液 100ml 中静 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天,或肝素钙10U/kg次,皮下 注射每日2次连续7天。也有推荐使用尿激酶2500U/kg。(五)肾上腺皮质激素:单独皮肤或关节病变时,无须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几种情况是用激素的指征:1.有严重消化道病变,如消化道出血时,可服泼尼松 1-2mg/kgd,分次口服,或用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静 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2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可用泼尼松1-2mg/kgd,不 短于8周

10、;3.急进性肾炎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剂量同狼疮 性肾炎。激素治疗无效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六)有肾功能衰竭时,可采用血浆置换及透析治疗。(七)其他:对严重病例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 疗,剂量为400mg/kgd,静脉滴注,连用2-3天。对急进 性肾炎可进行血浆置换疗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 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一、临床表现 偶见病例因注射活疫苗后发病,多发生于注射后15-35 天。本病见于小儿各年

11、龄时期,分急性(6个月)与慢性 (6个月)两型。小儿时期多为急性ITP。急性期发病突 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同时常患上呼吸道感染。 慢性病例无明显年龄高峰但多见于学龄期,多数发病潜隐, 出血症状较轻,约 10%患儿是由急性转为慢性。也可依照病 情分为四度:轻度:50x109/L血小板 100x109/L( 10 万/mm3),只在外伤后出血;中度:25x109/L 血小板 50x109/L,尚无广泛出血;重度:10x109/L血小板 25x109/L,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极重度:血小 板10x109/L,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ITP 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

12、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 状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形成瘀点或瘀斑;四肢较多,但也 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儿以大量鼻衄(约占 20%-30%)或齿龈出血为主诉。常见呕血或黑便,多为口 鼻出血时咽下所致,发生真正胃肠道大出血者并不多见。球 结膜下出血也是常见症状。偶见肉眼血尿。约 1%患儿发生 颅内出血,成为 ITP 致死的主要原因。二、辅助检查一)血常规:周围血中最主要改变是血小板减少至 100x109/L 以下,出血轻重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血小板 50X109/L时可见自发出血,20x109/L时出血明显,10x 109/L 时出血严重。其余两系基本正常,偶有失血性贫血。(二)骨髓涂片:主要

13、表现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巨核 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 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而成熟 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三)血v板抗体检查:主要是血小板表面IgG(PA IgG)增高,阳性率为 66%-100%。发同时检测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可提高检测阳性率。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无明显肝、脾及 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v 100x109/L,骨髓中巨核细胞分 类,以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 加或正常,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PAIgG、PAIgM、 PAIgA

14、),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二)鉴别诊断。临床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再生障碍 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 Wiskortt-Aldrich综合征、Evans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四、治疗原则约 80%的患儿可在 6 个月内痊愈,约 20%可转为慢性ITP,但多数仍可痊愈。(一)减少活动,避免创伤。(二)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强的松 60mg/m2d (2mg /kgd)分2-3次或清晨一次口服。若出血严重,强的 松可用至120mg/m2d 口服或用氢化可的松400mg/m2d 或氟美松10-15mg/m2d静脉点滴,待出

15、血好转即改为强 的松60mg/m2d。一般用药至血小板正常后逐渐减量至停 药。若再次发生广泛出血,仍需加用激素治疗。(三)静脉输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重度以上出血患 儿,可静脉输入大剂量精制丙种球蛋白(IgG),约0.4g/ kgd,连用5天,可提高血小板计数。(四)输新鲜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五)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试用长春新碱、 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六)慢性患儿可考虑应用环孢菌素 A。(七)脾切除疗法:脾切除对慢性 ITP 的患儿有一定缓 解率,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尽可能推迟切脾时间。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脱髓 鞘为特征,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通常发生 于急性感染后,故又称为感染后脑脊髓炎。一、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一 般有 10-14 天潜伏期,急性起病,经过数天后出现神经系统 症状。症状和体征可相继在 2周内完全出现。临床表现多样, 以脑症状为主,常有头痛、头晕、呕吐、惊厥、意识障碍、 精神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可有颅神经受累和小脑受损;脊 髓受累部位不同,可有截瘫或四肢瘫、感觉障碍及尿潴留。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三型,脑脊髓型即脑和脊髓均受 累;脑型即脑症状突出;脊髓型即脊髓受累突出。二、辅助检查(一)脑脊液检查:半数以上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可有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