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16166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高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本课是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一词学生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更多是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来理解的。从经济成长历程来说,社会主义如何成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道路”。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这种对话不是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自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后,

3、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与实践,这无形中是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是一个提问者,虽然他本人不能再作任何回答,可是无数的理论家与实践家们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著作中引经典据,试图解答现实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制度的制订都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实践、斗争都是在回应马克思关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提问,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叹息。把这样一个至今还在持续的“对话”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沉重历史中的鲜活、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或许能够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本课的设计试图以“历史的对话”展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迁,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使学生

4、理解伟人的思想与实践,把这段看似遥远却又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历史,变得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理解。本课以“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列宁与农民的对话”、“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斯大林与作家的对话”、“邓小平与马克思的对话”等几个环节,探析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了解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展示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家们对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永恒思考。在“历史的对话”中认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人类在反复思索与不断实践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体味这一探索的艰难与智慧,增强发展有中

5、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与信心。过程设计导入:有一位哲人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一堂课的对话与交谈,了解历史上的伟人们就“什么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永恒的话题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展示课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话中的历史一、艰难的起步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 师: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他们马上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当时人们满腹疑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岳麓版教科书提供了这样一段材料。展示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6、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见自教材P64师: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注意: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那时马克思只有30岁。马克思经历过社会主义吗?没有。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吗?不是。那么,革命胜利后列宁等人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将遇到什么困难?展示材料2:列宁的困惑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

7、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师:当时列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论述过,但没有实践过。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材料1中马克思说,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但是,列宁注意到这个前提条件了吗?在材料2没有提到。他强调的是“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这对他制定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列宁是怎样实践的呢?

8、(意图:抓住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一论述是马克思的构想,因为后面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都与这一经典论述相关。同时指出列宁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提,为后续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埋下伏笔。)二、充满挫折的探索对话二:列宁实践马克思的设想 材料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师:列宁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马克思的设想。根

9、据上面这段材料和教材内容,请大家分析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你们“嗅”到了共产主义的“味道”没有?首先,余粮征集制本意是征集余粮,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磅粮食、每一只母鸡都可能被搜刮走;其次,农村没有剩余产品了,而城市收归国有的工厂大多在为战争生产,市场上没有可供交易的商品,同时宣布取消商品贸易;第三,没有剩余产品又没有商品贸易,人民的生产劳动缺乏积极性,于是实行强制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环环相扣,实是为战争而制定的临时性政策,问题是这样的“共产主义政策”是通向共产主义的“真正门径”吗?它与马克思的设想相符合吗?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的愿望相符合吗?列宁在俄国并不发达的经济

10、基础上,“提前”实践马克思提出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的设想,并且还实践了取消商品经济。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政策不仅仅被他们看作是为对付国内外敌人这样“一般革命任务”而制定的政策,甚至被认为是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捷径”他们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也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请看下面一段对话。(意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用实践的有力“回答”,他的回答缺乏理论经验,他牢牢抓住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个特征,却严重忽视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一基本前提,使得空有“共产主义”之名而无共产主义之实。教师在提问中用“嗅”这个词,意在让学生在分析战时

11、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同时,理解其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指出这一政策的“名”“实”之差。提出一个“嗅”字,提醒学生历史事实通过比较、分析是可以感知的。)展示小材料:领袖与人民的对话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我了解农民的生活,我热爱他们,我尊敬他们。我请求农民再稍微忍耐一下,我请求他们清醒过来并帮助自己的政权。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到1921年差不多实行了三年。这样苛刻的政策,人民为什么能忍受三年?尤其

12、农民为什么能忍受下去?原因何在?人能忍受极度的痛苦,一定是有切身利益之所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令,把大地主的土地都分给了农民,如果苏维埃政权失败,农民将会重新失去他们的土地!所以他们宁愿挨饿,也绝不希望苏维埃政府输掉战争。农民个人的觉悟或许会有,但切身利益更显得重要。随着战争的结束,苏维埃巩固了政权。农民们的暂时忍受,甚至于一度让列宁等人误以为这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但此刻他的人民却开始反对苏维埃政权了,农民的暴动和士兵的起义使得列宁等人重新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彻底取消商品贸易,在俄国无异于“自杀”!否认商品与市场的关系不但超越了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且在资本主义高

13、度发达的今天,商品与市场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令苏维埃政权陷入困境,列宁等人面直困难,出台了新经济政策。(意图:在瓦解了外部敌人对政权的攻击后,列宁远远想不到真正的威胁来自内部,人民的反对使得列宁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思考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在全课大的对话线索中,教师穿插了一些小的对话,以丰富对话的层次性与趣味性,通过思考“人民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问题,再次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政策实施与变化与时代密切相关。)展示材料2:新经济政策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14、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人民的反对后,列宁等人用新经济政策再次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结合材料和教材,比之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变”在何处?第一变:从政策方面来说,农业上,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征;工业上,大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可以由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变:调整了生产关系,允许私有制的存在,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发生变化,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第三变:进一步提升思考,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模

15、式上,列宁认识到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苏俄(联)存在一个过渡时期,用行政策命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现在希望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他梳理了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样的发展思路,试探着借助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列宁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模式发生了转变。第四变:我们把以上“三变”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对比一下,有何发现?马克思所论述关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个特征在新经济政策中全都变了,这说明列宁等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执政能力也提高了,他们从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经典论述,尝试着结合国情,遵循

16、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开始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发展到逐步过渡,从“强攻”发展到“围攻”,说明列宁他们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师:学习历史无疑要启发我们的智慧,以上的四变,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做事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的规律;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许多原则的运用一定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况,是有适应范围的,经济模式的运用也要符合国情。(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五个问题带着学生层层深入思考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变化,使得对新经济政策的分析立体化。让学生体会到列宁在实践中主动修正发展的思路,从政策本身的分析进而分析政策的制度者们思想的变化,最后引发学生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师:新经济政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