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14394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一、鉴赏学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应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

2、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前边几个部分所分析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稍显容易了。【能力解读】本考点通过对思想倾向的考查,透视考生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力阶层为E级。他要求学生在理解、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对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作出价值上的的评价判断,是一个综合考查学生语言素养的项目。评价学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

3、价要求是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母题迁移】1、水调歌头 黄庭坚赏析水调歌头 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去,明月逐人归。【赏析】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

4、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到“桃花”,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

5、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中)脱化而,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

6、”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2、游月陂 程颢赏析游月陂 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

7、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译】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游玩。【作者介绍】程颢(h)(1032108),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

8、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或作“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赏析】这是一首纪

9、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3、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赏析】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 ”,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10、”。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 ”,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 ”,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寂寞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

11、“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 ”,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 ,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

12、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4、天仙子张先赏析天仙子 张先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作者介绍】张先(9901078)字子

13、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他以登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

14、,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燕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宴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赏析】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

15、,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解愁。但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