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13729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内容提要】 先秦时代距今久远,很多文学作品未能流传下来。通过对先秦文学活动的考察,可以使一些个别的现象连成一片,恢复当时文学创作、流传、编集、扩散的立体结构,使我们看到只从作品本身看不到的问题,从而对先秦时代的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正确的把握。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或同民俗相联系,或同教化及礼制相联系,但在陶冶情操与愉悦心情方面都起到了文学应起的作用。这主要有民间节日的歌会,采诗、陈诗、献诗,各种仪式上的歌诗、诵诗活动,外交场合和贵族聚会中的赋诗言志,瞽史的讽刺嘉言善语、赋作以及讲说历史等。留到今天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与此有关。 全面了解先秦时代文学发展的状况,除看其创作的成

2、就之外,还应看到当时的一些文学活动。从某个角度上说,文学活动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实际。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有的同民俗联系在一起,有的同教化及政治联系在一起。在陶冶情操与愉悦心情方面,它们都起到了文学应起的作用。这些活动既是人们创作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也是激励感情、交流经验、促进文学发展的动力。这类活动主要有民间歌会、采诗、陈诗、歌诗、诵诗、赋诗言志、瞽史讲述和外交场合的陈述辞令。 一、民间节日的歌会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指出,上古之时由于农业“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季节性,“有许多风俗习惯,也可以说是典礼仪式,多在旧历二月或三月举行。”1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3、,奔者不禁。”诗郑风的溱洧、褰裳、狡童、山有扶苏,鄘风的桑中,卫风的淇奥、有狐,周南的汝坟,都是男女相谑、对歌之作。如郑风箨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倡”同“唱”,“女”同“汝”。由“叔兮伯兮”一句可以看出诗的作者为女,而对方是男,并且不是一人,而是一个群体;唱歌的女方,也应该是一个群体。郑风丰后两章云: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广雅释言:“归,往也。”旧解作出嫁之义,恐非是。因诗中说“叔兮伯兮”,则所呼唤者非一人,乃是指一同到东城门外男女欢聚对歌之处去。这种男女群聚对歌的活动

4、同近代很多地区尚存的民间歌会没有什么区别。甘肃康乐县南部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为花儿会,周围康乐、临洮、临潭、卓尼、渭源等县的汉、回、土、藏等农牧民和歌手都打扮一新,撑伞、持扇,成群结队向莲花山进发,到山下开始唱歌、对歌,从山下到山顶,十多里路上歌声如潮;有大场子的地方都摆开了对歌的阵势。这实际上是古风的遗留。先秦时代一些诸侯国家中这种男女聚会、唱歌的固定地点,一般在城东门之外平坦开阔之地。因为二三月春季“其位东方”(淮南子时则)。尚书益稷郑玄注:“东方,物所以生也。”(太平御览卷196引)。这在诗经当中也有反映。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东门”

5、、“闉阇”互文见义,言出东城之闉阇。郑风东门之墠也是写在东门外男女欢会的场所一青年男子表示对邻居姑娘的爱慕之情,他们虽然居室相近,但似乎姑娘对他没有意思,所以他以诗来试探其心意。墠(shn),毛传:“除地町町者。”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町町,言除地使之平坦。”歌会的具体地点或在水边,或在田地里,总之是便于欢聚的地方。以近代很多地方唱会戏的情况推测,有的就在麦地里。因当时冰雪融化,麦根虚,踩踏之后,有利于麦子生长。陈风的东门之粉、东门之池、东门之杨等诗也应同此有关。宛丘、东门之枌写的情景也应是青年男女在东门之外欢会歌舞中的特写镜头。这种歌会活动大大促进了民歌的创作与交流,也毫无疑问起到交流经验、

6、培养诗人、歌手的作用。过去我们研究古代民间诗歌创作,只是以有关文献中所收录的民歌就事论事地加以分析,对于歌会活动未予重视。实际上古代民间诗人每年所创作的诗歌数量数不清,只是它们都自生自灭,很少流传下来,诗经国风所录只是沧海之一粟。 二、采诗、陈诗、献诗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杜注:“木铎徇于路,采歌谣之言也。”何休公羊传解诂宣十五年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又艺文志:“古有采诗之风,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扬雄方言附刘歆与扬雄书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逑(求)代语、童谣、歌戏,欲得其最目。说文解字:“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段玉裁注引述以上诸家文曰:“逌、輶、遒三字同音,逌人即遒人。扬、刘皆谓使者采集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故许括之曰诗http:/ 四、外交场合和贵族聚会中的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是春秋时代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诗学活动。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载,郑伯与鲁文公会于棐,两国有关卿大夫也随之与会。“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