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134875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考题解读】与江西的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四川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安徽的为什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等作文考题相比,2013年高

2、考广东卷的作文题则是集中于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让考生根据三个贫困家庭对富翁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文笔。广东高考作文直面近几年来备受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富人扶贫与穷人受施的关系,在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无疑独树一帜。众所周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历史上也多受港澳和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影响,考生思维多元,想法活跃,因此,自2004年广东成为全国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的地区后,每年高考,广东作文的考题,都成为全国的关注点。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像今年这次直面社会热议的贫富关系的道德话题,在高考作文出题还是首次。就审题来说,这则材料意思显豁,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慈善

3、家以及贫困三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做慈善及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我们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更能开掘此次作文审题的内涵。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一个是慈善家,比如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个不同的家庭,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是“感恩”,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第二个以后会偿还,强调“责任和自强”,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第三个是因为“尊严而拒绝”,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

4、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这三种元素都是时下社会多元化的折射。【素材运用】有一个富商,他到他所要帮助的贫困山村考察。村民们面色青黄,衣衫褴褛,这让他深感捐助钱财的必要。但当他发现村民用美丽的斑竹烧火时,十分吃惊。原来此地虽盛产斑竹,但村民们只用它来烧火。商人不禁感叹:如此资源却不懂好好利用,即使我捐再多的钱又能改变什么!他要改变村民们“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于是他决定不直接捐钱到人,而是投资斑竹的开发加工,他请来大学工艺美术的老师设计了很多斑竹日用品和工艺品,然后组织村民们生产,自己再出钱帮

5、他们做广告销售。村民们终于意识到本村资源的财富潜力,转变了观念,搞起了农村经济,最终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富人,请改变一下你的观念)运用点拨:聪明的施予恩惠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及其所带来影响或许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深远。富人捐助时,如果从单纯的乐善好施的“好人”向慈善家的转变,也许效果更好,更有意义。【优秀作文一】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一考生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

6、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真正的慈善

7、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

8、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点评】文章立意准确,能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文章富含哲理,思辨性强。作者认为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并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理性

9、而平实地论述了生活的真谛,娓娓道来,十分亲切,毫无空洞的说教。所用材料新鲜、典型,颇有时代气息,全文条理清晰,论证较有层次,结尾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圆合,逻辑性强。【优秀作文二】让爱双向流动一考生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

10、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

11、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点评】这是一篇观点新鲜、思辩性强、内容充实、论述深刻、富有说服力的典范议论文。作者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而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都应

12、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全文思路清晰,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可以说,这是一篇构思缜密、阐述深刻到位的好文章。【优秀作文三】点亮万家灯火一考生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

13、,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

14、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要枯萎在手心里。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点评】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

15、该不该接受呢?本文作者能很好地领悟命题者命题的意图,不沿惯常的定势、庸常的思维出发,从一个特定视角,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思维去关注、感悟、品评生活,自主体验,开辟并丰富考生思考生活的新视角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就应该接受。新颖的立意,赢得阅卷老师的赏识,再加上思路清晰,选材典型,阐述深刻,使全文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优秀作文四】悦纳捐助一考生人生如潮汐,有高潮,有低潮;人生如群山,有高峰,有低谷;人生如行路,有坦途,有崎岖。当人遭遇低潮,跌入低谷,甚至落入险境、绝境时,是否渴望一双援手?可真正当帮助、援助和捐助来临之时,犹豫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拒绝者有之,让捐助者深为不解和尴尬。捐助者,怀

16、抱一颗爱心,扶危济困,力行善举,受助者要勇于接纳,欣然受助。只要受助者把握“感”、“干”和“赶”三字诀,就可以把捐助者的爱心传递,善意传承。“感”,是感谢、感激和感恩,只有心怀感恩才有远大胸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助者的行列,热心慈善,也有越来越多人的受助,走出困境。但是,这其中也有不谐和的音符,有人认为受助是天经地义的,有的人感觉像“中奖”、“天上掉馅饼”,甚至有的人恶意揣测捐助的动机和意图,这些确实是要不得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浣娘的一碗红薯饭,韩信牢记心中,为她养老送终。邻家大妈的一袭寒衣,欧阳公终生抚养;15岁时别人30元的帮助,陈光标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提及。正是他们的感恩之心,才让他们有了远大的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